【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引新实践。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东北师范大学正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培育师德,历练师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给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奋力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深入学习,树立新时代高校发展新目标
“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大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最大的政治任务。要学深悟透十九大报告思想精髓,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10月25日,学校党委书记杨晓慧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座谈会上说。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东北师大组织开展了“喜迎十九大”系列宣传活动,发布关于《组织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盛况的通知》。10月18日,师生们在教室、会议室、报告厅、图书馆、食堂等场所收听收看十九大开幕会的实况直播。“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杨晓慧说。
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目前东北师大全部工作的重心。学校印发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安排意见》,通过组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等,将十九大精神与思政育人相结合,推进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我们通过书籍、手机、电脑等多种方式进行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目前已经实现了从全校党员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到青年学生的全覆盖。”东北师大党委宣传部部长严蔚刚说。
立德树人,构筑“五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格局
“青年最富有朝气和梦想,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部229教室里,50余名学生正在开展“征途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征途杯”活动以鲜活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与学生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深受学生们喜欢。
近年来,东北师大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思路,构筑了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政“五位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征途杯”活动就是大思政工作的一个鲜活案例。
何谓学科思政?据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介绍,学校搭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涵盖哲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不断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领航地位,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由校党委书记任院长,并专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打造一个“大学科”育人的“同心圆”。
在思政课程方面,东北师大通过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共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体系,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主渠道作用。
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吕春宇告诉记者,学校积极发挥文化思政功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文化,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浸润学校师生,营造育人软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面对网络信息多元化、复杂化的现实,东北师大将思政工作和信息化工作深入融合,开创门户网站“遇见东师”栏目,用“大图片+千字文”形式讲好每一个有关学校的故事,并打造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育人官方微信。
东北师大聚焦学生价值导向、发展取向和需求指向,做好日常思政工作。他们根据学生特点把学生在校期间分成若干阶段,因“势”、因“群”、因“业”、因“材”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守正创新,加强教师教育培养
2017年10月27日上午,吉林省抚松县第一中学的礼堂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礼堂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正在播放的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十周年回顾短片上。随着短片中镜头的转换,十年来实验区建设的点滴,重现在所有亲历者的脑海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令所有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2007年,东北师大在继承基础教育服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该模式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实践承载,有效地破解了师范生实习难、教学实践能力塑造难、偏远地区教师培训难的问题。近十年来,学校共有1.1万余名师范生赴各实验区参与教育实习。目前,学校已经在全国9个省市的172所学校建立了37个实验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看来,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东北师大将继续服务基层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要,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记者 鲍盛华 本报见习记者 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