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播出后广受好评。“十年磨一剑”的汉语大会,如今已经形成了汉语对外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电视知名品牌。节目以“学好汉语,读懂中国”为宗旨,并踏实、用心地将这一概念精准落地,在文化综艺百花齐放的当下,不仅做出了特色,也做出了品格。
“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脱胎自“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基因中就有寓教于乐的任务和使命,但是随着几年来的调整和发展,节目中展示的汉语之美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本次汉语大会充分挖掘了汉语的各种表现形式,既向选手和观众展示汉语的灵动和百变,又考察选手对汉语的深度热爱与掌握。比如节目中选取了姜昆、唐杰忠的经典相声《猜谜语》中用身体模拟“干”“于”二字的片段,并且让选手模仿表演,信息量十分密集,集中地展示了汉语语言艺术的多种形式。比如有的题目是让选手朗诵,看似平平无奇的设计让人担心选手落后,但小姑娘却凭借饱含深情的一首《乡愁》获得高分。语言通过朗诵的美丽感动人心,这正是汉语之美生动的体现。
作为一个文化赛事,汉语大会竟然做出了一些真人秀的味道,通过几期节目可以让观众记住其中的选手,不禁让人欣喜,同时敬佩节目组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妙招巧劲。
真人秀节目中最难抓取的就是人物真实不做作的反应,为此节目组往往会精心设置各种嘉宾意想不到的情景,或者直接选取还不会假装和掩饰的小孩子和宠物,为了还原一种质朴与真实。但是汉语大会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资源——外国选手。
首先,外国选手的个性就天生具有电视化呈现的优势,他们外向、真实、不掩饰自己当下的想法,热情奔放,乐于分享自己的情绪。东北某代表队的非洲小哥不仅中文流利,而且表演起小品更是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语言已经不再是障碍和考题,而是他绽放自己个人魅力的渠道。看到中国文化能够如此在一个外国年轻人身上生根发芽,着实令人惊喜。其次,汉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最生动的陌生情景,镜头准确地捕捉了他们面对考题抓耳挠腮、面面相觑的神态,记录了他们蒙对题目欣喜若狂的可爱,答错题目难以置信的惊呆。这一切也让已经对中国文化产生钝感的中国观众,重新发现了学习一门语言带来的过山车一般的心理体验。
在纷繁的综艺混战中,能在节目中流露出文化气息实非易事,每一个文化元素的呈现都意味着背后成百上千倍精力的筛选、设计、推演。汉语桥正是用无数的细节和用心,才让人记住了节目的文化标签。
汉语大会用电视手段全景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紧紧把握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例如:在考题中精心调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为此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试题的基本层面以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现行规则为标准,在知识的延展层面适当加入古汉语的背景和学说,从而呈现在观众、选手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丰富的知识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选手面前变得生动、立体,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与此同时,协调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凸显创作者的煞费苦心。例如:每场比赛决出冠军后,为获得冠军的选手设计颁发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状元博士帽”环节;团体和个人赛总冠军产生后,又安排了著名的舞狮表演,“南狮”“北狮”的出场庆贺,引得全场一片欢腾。这些都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点滴元素,有机地融入大会的环节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视听效果。
(作者: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