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获“地球卫士奖”后,三代塞罕坝人追思往昔展望未来——

    在绿色发展新征途上当好“先锋树”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01版)

        北京时间12月5日23时许,从肯尼亚内罗毕传来喜讯。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地球卫士奖”。12月6日,在白雪皑皑的塞罕坝百万亩林海里,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的林场家属区里,三代塞罕坝人追思往昔,展望未来,分享喜悦,大家都为身为一名塞罕坝人参与林场建设而骄傲。

        马上就要过80大寿的任仲元老人一直无法平复激动的心情:“先有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我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现在又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从中国到全世界,塞罕坝人55年的艰苦创业,得到了如此高度的认可,乐得我都没怎么睡着。”

        任仲元退休前是林场高级工程师,1962年来到塞罕坝,和造林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建场之初,造林机械大都从苏联、波兰、匈牙利等国进口。头两年,造林成活率只有8%,大家士气很低落。”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和速度,任仲元和同事们挑灯夜战,翻译外文资料,油灯熏黑了鼻孔;白天爬冰卧雪,检修改装机械,手冻得拿不起筷子。“通过改进苏制造林机械和克罗索夫植苗锹,创新‘三锹半植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质量与速度。”任仲元感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说: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很庆幸,当初我努力过,我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在马蹄坑营林区一片落叶松林里,38岁的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副科长常伟强,踩着厚厚的积雪,顶着凛冽的白毛风,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常伟强说,三分造七分管,继续当好“地球卫士”,就要从精准提高森林质量入手。“塞罕坝天然次生林以杨桦树为主,蓄积量低、生长速度慢,人工林存在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低、景观单调、林地生产力浪费严重、土壤酸化及病虫危害严重等情况。我们正在采取近自然经营择伐模式,对低效天然次生林实施大强度疏伐,去除枯死、病腐、干扰木和非木的树种,对人工纯林实施定向目标抚育,每亩保留15株优良单株。”常伟强说,通过人工手段诱导天然林正向演替,林下引栽针叶或珍稀树种,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

        作为第二代塞罕坝人,林场场长刘海莹说:“获得这个荣誉,对塞罕坝人既是肯定也是鼓励和鞭策,我们要像屹立在塞罕坝的‘先锋树’一样,把人生和事业扎根在这片林海。如今绿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守住、守好这片林子,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绿色发展的新征途上当好‘先锋树’,再创新辉煌。”

        塞罕坝林场副场长陈智卿表示:“我们将持之以恒抓好森林防火,全力做好游客流量管控,严抓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加强林地、林区管理,以及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督导等工作。大力推进攻坚造林工作,明年计划完成8000亩,后年完成5000亩。”陈智卿说,林场还将加大良种引育力度,强化管护责任机制,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塞罕坝人将进一步做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清洁能源使用等工作。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