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美丽中国建设的世界共鸣

    ——环保界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作者:新华社记者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10版)

        图为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发表获奖感言。新华社发

        在全球环保业者的瞩目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宣布了联合国最具影响力的环境领域奖项“地球卫士奖”,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其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地球卫士奖”从2005年开始颁发,是联合国表彰全球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在当天宣布的“地球卫士奖”各个奖项中,除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外,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获得“政策领导力奖”,中国摩拜单车公司获得“商界卓识奖”,中国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获得“终身成就奖”,还有一些人士获得其他奖项。

        今年“地球卫士奖”6个获奖单位或个人中,有一半是中国环保从业者,昭示了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官员也对中国所采取的环保行动表示高度赞赏。

    中国环境保护努力史无前例

        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行动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他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看到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史无前例的”。

        他在环境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塞罕坝造林建设者已经把退化的土地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天堂,并使它成为被植被覆盖的‘新长城’,保护数百万人口免受空气污染伤害,并且保护了珍贵的水资源”。他说,中国的造林工程说明环境恶化是可以被逆转的,而且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投资。

        此外,索尔海姆还高度赞扬中国国内的环保行动。他说,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空气污染,但中国已开始大规模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宣布在未来几年投资36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停止新建燃煤电厂的审批,同时制定污染者黑名单,惩处违法者。

    中国环境治理决心向世界释放积极信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易卜拉辛·塞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污染,全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这给自然生态、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塞奥说,“我们看到中国高层在环保领域确定了明晰的方向,并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领导人除了谈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保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环保努力“能够在各个地方得以落实”。

        他说,中国的环保决策向全世界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国的环保努力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将利好全球人民。据他透露,中国在本次大会上将与非洲国家在内罗毕设立机构,把中国先进的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

        在大会期间举办的企业展会上,不少企业表示,他们很多的环保理念及环保设备都来自中国。比如,非洲一家从事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的企业,他们的碾压机、拆解机以及分离器均是从中国进口;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的一个空气监测项目也参与展览,他们表示,在肯尼亚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想法也是从中国学习的。

    中国在国际环保舞台作出突出贡献

        索尔海姆指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中国已作出突出贡献。

        他说,中国积极主动签署和批准当代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条约,带动其他国家积极加入。除了《巴黎协定》,中国近年来还批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环保条约,比如中国去年8月批准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这是全球首个旨在结束重金属汞污染给人类带来健康风险并造成环境破坏的公约;同年,中国还批准了《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10月,在中国发挥的积极作用下,《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通过,该协议将逐步淘汰用于暖通、空调和制冷领域的氢氟碳化物使用。

        他还表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绿色发展;在G20机制下,中国还积极倡导发展绿色金融。中国的这些努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均表示支持。

        (新华社记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