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让毕业生在基层一线产生获得感

    作者:王钟的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8日 11版)

        人才政策将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这是人社部、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透露的信息。《计划》提出,将基层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读、落户、职称申报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很多地方相继开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的优厚条件。例如,艰苦地区、中西部地区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高工资档次,很多城市为求职大学生提供就业补贴,有的地方还为毕业生解决住房问题。这些扎扎实实的优惠措施,有力地激励了毕业生前往基层一线工作。观察这几年的就业数据可以发现,愿意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增加了不少。清华大学连续5年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前往京外就业,北京大学2017年应届毕业生有450人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比去年同期增加9.6%。

        但是,就像近几年讨论热烈的去留“北上广”问题一样,基层一线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尤其对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高层次人才而言,要让他们安心留在基层工作,仍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工作。

        身在基层,从事的是接地气的工作,拥有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是许多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所看重的。然而,刚刚离开校园的他们初入复杂的基层环境,难免产生不适应感。很多大学生满怀一腔热血到基层工作,却逐渐发现理想与现实的鸿沟。针对这种情况,不光要在物质条件上提高基层的吸引力,还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迅速适应基层环境。

        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发展空间与竞争环境,这恰恰是基层一线的薄弱点。社会应当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不等于要求大学生终身留在基层。要让大学生看到上升的通道,使他们明白基层工作与个人自我实现是不冲突的。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人士有不少都有基层工作经验,早年时扎根一线,并不妨碍他们厚积薄发。相反,相比一开始就在“高处”的同辈人,刚毕业时奔向基层的人们更有后劲儿。《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提出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中坚持基层导向”,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回应。

        让大学生安心在基层一线留下来,还需要消除他们一个很重要的顾虑,就是基层能不能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容纳他们,让他们的才干得以充分发挥。如果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发现处处都要靠关系,不以规则而以人情办事,不以效率而以关系作为检验工作成绩的标准,甚至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无疑会产生灰心丧气的情绪。这些年,一些离开“北上广”的年轻人又回流到大城市,就是因为他们难以理解基层一线的人情思维。关心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成长,既要在物质上作充分保障,也要在精神上为他们提供后盾。

        不管在哪个地方工作,一份事业、一个理想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让人产生发展的获得感。基层一线拥有广阔的天地,只要条件充分、环境健康,任何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都不愿意放弃基层的机遇。对他们来说,这是有别于普通办公室白领的独特人生体验。

        (作者:王钟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