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10月7日,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先生在出差途中下榻的酒店突然离世,享年77岁。白西先生1967年开始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任职,也是自那时起他与中日友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67年5月,白西先生第一次访问中国,直至其去世已累计访华超过600次。他先后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不同时期的中国领导人,堪称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人。自1975年日中协会成立起,白西先生从干事、理事一直做到理事兼事务局长。2000年至2017年,他担任日中协会理事长达17年之久。
白西先生1940年6月出生在广岛市。白西先生的故乡广岛市属于“中国地区”的中心城市。白西先生从小就对“中国”这两个汉字感到十分亲切。1945年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时,白西先生虽碰巧外出,躲过了一劫,但战争的残酷给幼年时期的他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然而,大学一年级时,白西先生与一位华侨同学谈起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话题时,同学的一席话却让白西先生对此事有了新的认识。从那时起,他开始反思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罪恶性。
1967年,白西先生随日本前首相时任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石桥湛山首次访问中国。随后的50年,白西先生每年都在中日之间频繁往来,访问中国超过600次。白西先生的足迹遍及除台湾之外中国的所有省份。记者曾问他,为什么还没有去台湾。白西先生答道:“台湾只要还没有回归中国,我就永远不会去。”
白西先生称自己的人生为“不东”人生。他告诉记者,高中时知道的“不东”这个词,讲的是前往西方天竺取经的唐玄奘曾经立誓称,如果取不到真经就不往东走,意思是不取到真经就不回去,最终历经千难万险取得真经。这个故事令白西先生十分感动,因此他就把“不东”作为人生信条,以此来彰显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决心。
1970年,白西先生开始协助冈崎嘉平太先生筹建日中协会。1975年,日中协会正式成立,白西先生出任干事,开始了中日友好的职业生涯。日中协会作为日本全国性的日中友好七团体之一,主要担任政治外交方面的沟通工作,为推进中日友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白西先生从事中日友好交流50多年间,他坚持“反对战争、不忘历史”原则,不仅自己反复向中国人民表达对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反省之意,还积极呼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
白西先生非常博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和观点。白西先生认为,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日本与中国除了友好互惠外别无他路。两国政府应将中日关系定位为战略互惠伙伴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建立亚洲共同体。其中,民间也应当扩大交流,增进国民感情,共同开拓未来。
除此之外,自1986年开始,白西先生30年如一日,坚持组织“南京大屠杀被害者追悼献植访中团”赴南京开展名为“绿色赎罪”的民间交流活动。“绿色赎罪”是由已故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冈崎嘉平太先生、东方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菊池善隆和日中协会名誉会长向坊隆共同发起,本着“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为21世纪日中友好而努力”的宗旨,通过媒体招募组织实施“南京大屠杀被害者追悼献植访中团”到南京进行植树活动。这一活动自举办以来从未中断,已有累计超过1000多名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在南京种下了5万多棵象征着和平的友谊之树。
如今,白西先生已逝,但他用尽自己的一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励着后来人以他为楷模,尽最大能力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