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眼中的党代表】
以前想不到自己会用“文质彬彬”来形容一位村干部,但潘克刚给人的第一印象恰是这个词。
他总是行色匆匆。走廊里两次拦住他约采访,他都说:“好的,刘老师,等我一下。”采访40分钟,电话4次响起,他一直致歉:“不好意思,刘老师,我得接一下。”
作为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里种植、养殖、餐饮、农家乐、旅游经济的大事要他拿主意,婆媳吵架、邻里矛盾也要他调解。作为十九大代表来北京开会这几天,他接电话的次数已经少了很多,“在村里,啥子都要管,每天要有七八十个电话”。
他笑了一下:“所以人家才说,村干部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
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潘克刚是第二个发言的代表。当日的新华社报道里写到,潘克刚讲到乡村农家乐旅游成为乡亲致富新路,习近平说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大家的发言顺序有安排吗?”
“没有,自己看情况。”
“第二个上去发言,紧张吗?”
“不紧张,总书记很了解农村情况,懂我们村干部。”
不紧张,但确实激动。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曾乘车来到花茂村考察,并对村里乡亲们说了一番沉甸甸的话:“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时隔两年多,来北京前,潘克刚在电脑上反复挑选家乡照片,最终把花茂村的绿水青山和乡亲们的笑脸,带到了北京,带给了总书记。
“花茂”,取花繁叶茂之意,并不是这个村庄最初的名字。过去,这个村是贫困村,村名叫“荒茅田”。近些年,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才有了“花茂村”的名字。2015年岁末,潘克刚履新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了他的花茂发展规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我们成立了一个种养殖专门合作社,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依靠这一社、一协会、一公司,花茂村统筹发展的架子搭建起来。
农业走有机农业的路子,无农药、无化肥。“一般一亩稻谷能收1000多斤,但我们只收300多斤,农民收入反而增加很多”。
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旅游开发公司取名“乡愁花茂”,意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每年旅游淡季只有11月到来年2月3个月,全年来我们村的游客有70多万人次。”
文化传承重新焕发活力,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土陶烧制工艺,搭载乡村旅游产业获得勃勃生机。产业与生态融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呈现出一个小村庄的大格局。
看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有很多民间风向标。“外面的姑娘更愿意嫁到花茂来。”潘克刚笑言,“还有很多小伙子想当花茂女婿。”
迈进新时代,而今从头越。对潘克刚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让他心里更有底气,肩上也更有分量了。未来,花茂村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乡村旅游和有机农业,赢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把“乡愁”培育为“大品牌”。
他很郑重地说,基层就是中央的根基。“我们的发展只有更新、不能后退”。
(作者:本报记者 刘文嘉,系十九大代表,光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