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好生态让彝家山寨更“甜蜜”

    作者:本报记者 张勇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2日 09版)
    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彝族村里的彝族妇女在挑拣雕梅。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觉得正是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松鹤村走上了致富路。”谈起学习报告的心得,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彝族村党总支书记罗朝康对记者说。

     

        罗朝康的感慨和松鹤彝族村民心中的喜悦,来自多年来万亩梅林荒山绿化所带来的甜蜜生活。记者来到松鹤村,很快感受到了这份滋味。

     

        “过去因为毁林开荒成灾,这里成了穷山恶水。如今我们松鹤村,不论是田边路旁还是山坡沟壑,都被梅子树覆盖,有单棵产千斤的梅子树,还有万亩连片的梅子园。”罗朝康告诉记者。

     

        洱源县是著名的梅子之乡,松鹤村是洱源县梅子主产区之一,所产的梅子肉厚核小味佳。10多年前,松鹤村大面积种植梅子树,发展梅子生态产业。如今的松鹤村,一条柏油路已通到山下,12000多亩的梅子基地年产高达7000多吨。按照今年的梅子价计算,梅子总收入13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我们的梅子树不打药不施肥,用石灰水防虫,原生态!”罗朝康自豪地说。

     

        站在松鹤村头,只见全村包围在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和梅子林中,成片的梅子林像绿色的毯子一样覆盖在几乎整座大山上。难怪松鹤村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

     

        村里弥漫的香甜味来自一个个雕梅作坊。在村民罗筛雄家,宽敞的后院全被塑料大棚覆盖,大棚中晒满了金黄色的雕梅。

     

        雕梅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形如花朵的梅子。据罗筛雄描述,做雕梅的时候,他家里有10多个妇女同时加工,她们用一寸多长的小刀在梅子上划几道痕,轻轻挤出梅核,再抹上白糖腌制,转眼间变成一朵朵焕发着香甜味的黄色莲花。在松鹤村驻村的镇纪委副书记郭丽涛说,雕梅技术已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洱源的一个品牌。

     

        雕梅不仅有文化含量,而且“含金量”高。罗筛雄说:“两元一公斤收购来的梅子,加工成雕梅后可以卖20多元一公斤,今年家里加工了14吨,纯收入有十七八万元。”在村里类似的作坊有3个,村里的妇女都会雕梅,这就是她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本事。

     

        多年来,洱源县先后培育了“洱宝”等10多家梅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016年全县梅果种植6.24万亩,梅农收入3600万元,梅果产值达1.6亿元。

     

        罗朝康说,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对此我们深有体会。

     

        松鹤村的宝贝不仅有梅子,村中有3000亩森林盛产松茸菌。由于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使过去因乱砍滥伐造成濒临绝迹的松茸资源又绝处逢生。以前由于村民随意采摘,没有进行培育管理,采集的松茸大部分为“童茸”,全村产量不超过1吨,年产值最多约为8万至10万元。近年来,全村松茸产量达到4吨之多,是承包前的4倍,产值为每年100万元左右,是承包前的10倍,全村人均松茸产值为300多元,被云南省林业厅命名为“松茸基地村”。

     

        (本报记者 张勇 李晓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