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0多年扶贫研究经验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对扶贫有着深入的理解。尽管见过许多地区和人群的贫困状况,但当第一次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河边村时,他还是被触动了。“村里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子,冬天孩子们光着脚在冰冷的地面上行走。”他决定留下来,在这里开始他的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试验。
2015年年初,李小云在河边村住了下来,在破旧木屋改造的房子里,做项目协调、与村民讨论、完善扶贫规划。
前期调研中,李小云发现河边村深陷“贫困陷阱”,2015年这个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4000元左右,而人均年支出超过5000元。村民收入主要靠甘蔗种植和在热带雨林中采集砂仁。
在贫困诊断的基础上,李小云提出了摆脱深度性贫困的基本设想:像河边村这样的深度性贫困村,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性产业,发展复合型产业模式。他进而提出,利用河边村的自然景观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瑶族文化资源,发展高端会议休闲为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为辅助性产业以及种养业为基础性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要想发展这样的产业,没有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基于此,李小云带领团队与村民共同研究,提出了河边村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方案,得到了勐腊县政府和勐伴镇政府的高度认可。
为筹措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李小云在勐腊县注册成立了勐腊小云助贫中心——“小云助贫”公益机构,依托微型助贫项目,促进优质公益资源下移,促进基层公益组织发育,探索“公益+政府”的联手整体助贫模式。
在复合型产业开发的思路中,李小云提出了“嵌入式瑶族民居”的概念,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瑶族特色民居,同时提出了“包容性休闲旅游”的概念,利用政府投资的“输血”,通过技术投入和设计与创新,转变成“造血”的基础性脱贫致富路径。
在政府对主体性基础设施和住房投入的基础上,李小云利用“小云助贫”的公益组织资质,在爱德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利用“腾讯99公益日”公益众筹平台,向社会筹集补充性资金200多万元,进行景观示范、客房建设以及卫生间的建设与改造。
截至2017年8月,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40多间具有瑶族特色的客居已基本建成,预计到年底村里大部分农户的客居将基本建成。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最高年收入达10000多元,最低收入也有2000多元。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