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
从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为一个本科生,从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建筑施工精密测量专家,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陕西省“技术状元”“全国知识型职工”“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18年来,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中铁一局宝鸡(五公司)精密测绘公司高级测量技师白芝勇先后参与了30多条铁路、公路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线路复测、工程精测工作。
精细 突破常规刷新规范
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隧道,全长3.6公里。在隧道出口,接收钢环以及外体已经建设好,留给盾构机出来的误差不能超过五厘米。
来到现场的白芝勇发现,由于是过江隧道施工,所以隧道出口、进口的基准点受到的影响就更大。在充分考虑沉降、偏压、潮涨潮落对基准点的影响情况下,白芝勇采用了即时基准点进行GPS定位、洞内交叉导线网、增加多个测量环、陀螺定向等多项技术手段。
“因为是第一次要求盾构施工达到如此高的精度,说实话,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但是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怎么办?关键时刻白芝勇看到了图纸上的竖井。竖井是在隧道施工中为了通风、增加工作面、设置检修孔等目的设置的一条垂直于隧道的施工孔洞,在盾构施工前已经完成了施工。于是,他利用竖井的位置,再引了一个GPS控制点,对经过这个控制点的参数再次进行复核检算。
最终,2015年7月,“天和号”“天和1号”孪生盾构机以刀盘周圈平均贴合接收钢环误差12毫米的高精度缓缓驶出长江南岸接收井,完成过江隧道贯通。
创新 持续领先行业水平
高铁施工要求精度高,尤其是轨道板整体道床的CPⅢ测量,精度误差要求达到3毫米以内。只有在这样的精度下,才能保证高铁在全天候的自然条件下安全高速运行。这3毫米的施工精确度,就由白芝勇团队来掌握。
在进行京沪高铁的整体道床CPⅢ精密控制测量时,白芝勇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不论怎么测,误差总是过大!原来,测量每次必须用的对中杆在设计时就有5毫米的误差。
不用对中杆行不行?白芝勇团队找到了一块50立方厘米的正方形铁块,将其中一个四分之一角切掉,并使切面整体平滑,然后在使用过程中将这个铁块卡在整体道床上。第一次检测,数据准确;再次检测,数据准确!
“一种新型建筑物变形监测标”“一种简易棱镜照明装置”“精密测量仪器防风蓬”等9项专利,科研、论文、工艺等31个项目的攻关……白芝勇和他的团队创造出和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
(本报记者 陈恒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