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因汉水而得名,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汉中三堰”是汉中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均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多次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作用,滋润着汉江以北的千里沃野。
在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石门栈道风景区的山河堰堰首,记者看到,2000多年前的遗迹隐约可寻。而在离山河堰遗址不远处,1934年由陕西省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主持修建的褒惠渠,仍然灌溉着周围万亩良田。1975年石门水库建成,重建了褒河引水灌溉渠系,原山河堰所灌田亩尽纳入石门南干渠灌区之中,设施灌溉面积19.5万亩,灌溉规模和保证率都有很大提高,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
建于公元7年的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的胥水河右岸,因堰头有5个引水门洞而得名,各类工程设施保存完整,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灌溉农田1.1万亩,惠泽3个镇3.66万人。
距五门堰5公里外的杨填堰,堰坝位于胥水河左岸,相传亦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仪任时作较大整修改造、效益彰显,故名杨填堰。其堰坝原系南宋时期所筑,为土石结构,后世维修全部改为石头垒成。1994年将引水枢纽改建为固定堰坝,灌溉洋县、城固两县的农田1.15万亩。
汉中水资源开发历史悠久,西汉以来,在汉江流域众多支流上,先后兴建了各类堰坝100多处,使汉中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汉中三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适应汉中盆地南北交融、东西并汇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创造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其良好的灌溉效益、先进的水利科技、丰富的管理经验,展现了精益求精的水利工匠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汉中市水利局局长李代斌说。
“汉中三堰”的兴建,不仅是汉中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对汉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化方面,“汉中三堰”留有大量的碑石碑记,记录着堰渠修建、管理制度、水利纠纷等历史。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开发、管理、保护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灌溉工程历史的“活化石”。
(本报记者 张哲浩 见习记者 唐芊尔 本报通讯员 李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