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变化的世界需要进取的中国

    ——瑞士各界看好中国发展前景

    作者:本报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1日 10版)
    两名儿童在苏黎世的中国园内玩耍。照片为新华社发
    6月22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这是人权理事会历史上第一次就发展问题通过决议。照片为新华社发
    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期间,包括马云在内的诸多中国企业家也在瑞士达沃斯亮相,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照片为新华社发
    在瑞士伯尔尼市中心的联邦广场,太极拳爱好者进行表演。照片为新华社发

        【在海外感受自信中国】

        在瑞士,处处能够感受到来自遥远的东方大国——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制造”,到每年都增长的中国游客数量;从在各个国际组织中日趋活跃、数量不断上升、职位逐渐提升的中国雇员,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围绕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的中国主张。总之,现在在瑞士,学中文时髦,谈中国必不可少。

    1.中国青年有无穷的进取动力

        中瑞相距虽然遥远,但两国商业往来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中期,瑞士的银行成为首批与中资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的西方银行。瑞士还是首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商业协议的国家之一。2007年,瑞士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13年5月,中国与瑞士同意签署全面自由贸易协定,使瑞士成为欧洲除冰岛外首个成功与中国签署自贸协议的国家。

        1982年,中瑞合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是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曾长期为这家企业服务、并曾在该公司中国分部任职的菲利普·莫纳先生说,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莫纳曾任日内瓦-伯尔尼经济署署长,现在为多家中国企业进军瑞士提供咨询。他于1992年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访问,1995年还在中国工作了一年。他说,那个时候,即使一个像北京这样的中国大型城市,也很少有汽车,几乎没有人会说英语,而且即使与“会说英语的中国人”沟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莫纳当时是一家拥有6000名员工的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管理者,但“很难知道该公司正在发生什么”。他说,那时西方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的进步将会非常缓慢,而且中国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高。

        莫纳对中国的印象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平均每年要去中国旅行两次,对过去25年来中国取得的进展感到十分惊讶: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非常快。“我记得当年从上海到苏州的汽车旅行,在一条混乱的路上花了我们一整天的时间。现在,高速公路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

        其次,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工业效率大大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的产品还很难在国际上找到销路,但现在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再次,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变得非常国际化,英语等外语的总体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平均来看,中国年轻人比日本年轻人英语说得更好。

        最后,在很多方面,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与父辈的生活已完全不同。20多年来,新成立的私人公司数量惊人,西方已经看到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技术创新巨头所取得的国际成就。相比之下,在过去25年里,西欧并没有太大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父母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几乎毫无二致”。

        莫纳真诚地对记者说:“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乐观!”他之所以持这种乐观态度,根本原因是中国青年有无穷的进取动力和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在欧洲,许多人总是靠“吃国家”“吃福利”过活。换句话说,他们期待着免费教育、免费保健服务和慷慨的失业救济金,而毫无工作的动力。在中国则正相反,年轻人更多的是依赖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取得与此相对应的回报。

    2.中国发展是全世界的利好

        记者的老朋友乔治·豪尔先生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科技与创新管理教授,过去十年间多次受邀到中国讲学。作为研究中国创新问题的国际知名专家、多家知名企业的咨询顾问,他潜心研究中国创新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中国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科技的商业化创造了大量价值。

        豪尔教授的研究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除了生产全世界近半数的电脑、数码相机和厨房电器外,中国的制造业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产品的自主开发中,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教育系统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供给,离不开整个社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的创新现状,才能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发现未来的商业机会,实现突破式发展。

        豪尔说,近30年来,全世界从未出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经济增长如此迅速的大国。在此过程中,数以亿计的人摆脱了贫困。如此大规模和高速的改变,伴随着其独有的特性:

        中国网民人数超过7亿。绝大部分城市网民的工作都与智能终端和网络服务有很大关联。近5年来,中国人收入年均增长率近8%。总体而言,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

        在建造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可谓世界之最。这里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桥梁,铺筑了长达2000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还有位于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全世界最高的机场。20多年来,中国每年都将8.5%的GDP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欧盟和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分别仅占其GDP的2.6%和3.9%。

        豪尔的新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刚刚出版了中文版,该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为创新大国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所起的不同作用。豪尔教授认为,没有人能对这一变化迅速的世界和中国形成全面的看法。他的研究试图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能否在从“世界制造工厂”向“大型创新引擎”转型过程中获得成功。在书中,他通过讲述案例,展示了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积极看法。

        他强调,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对中国自身是好事,对全世界而言,也是重大利好。

    3.全球公共产品有了“中国版”

        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等提出系统的中国主张,引发世界范围的广泛共鸣。

        日内瓦智库国际贸易、发展和经济治理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国前常驻世贸组织参赞卢先堃对记者说,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主要国家选举政治的双重作用下,由于政府政策长期缺位,全球化在引发失业、破坏环境等方面的负面作用被人为放大,西方主要国家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全球经济治理出现“领导力真空”,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陷入停滞,经济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

        卢先堃说,在此情况下,中国多渠道促进和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同时以中国方案引领经济全球化,表现一枝独秀,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彰显。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引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作为世贸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灵活务实地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尽可能取得进展。在多边贸易谈判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中国既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贡献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也通过弥合各方分歧来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农业出口补贴取消等重要谈判达成协议。另外,中国也利用“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以及各项自贸区协议等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尤其是2016年,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国,完成G20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促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国版的全球公共产品,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朝着包容发展、共同发展的方向演变。此项倡议获得了全球各国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在刚刚举行的瑞士苏黎世“一带一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视此项倡议为重大机遇,部分嘉宾称之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倡议”。

        瑞中协会法语区分会主席、瑞士“中国视角”网站创始人白鹄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贡献是积极的、对经济全球化的引领是确定无疑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身影,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突出体现,几乎在所有领域,正在为中国赢得国际声誉和信任,也正在为未来的世界规划着蓝图。譬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和运作,正在为国际金融秩序注入强烈的中国色彩。在环境治理、应对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决心和中国老百姓的配合,令国际社会印象深刻。如果全球各国特别是大国,都能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样,环保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菲利普·莫纳指出,其实在很多方面,中国经济已经比西欧和美国的经济更自由、更国际化。随着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自然成为主张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国际市场国家的领导者。

        莫纳说,观察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是有趣的:15年前,不可能由中国主动提出这样一个倡议。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今天,只有中国,才有可能提出这样一个倡议;也只有中国,才能有领导这样一个全球性“世纪工程”的能力。

        (本报日内瓦10月10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