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4日 星期三

    艺术殿堂的影响力

    作者:王纪宴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4日 05版)

        【我看这五年】

     

        近五年,我曾多次出入于国家大剧院这座艺术殿堂。每当我走过景观奇妙的水下廊道时,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在此圣殿中”就会庄严而柔和地在想象中响起。对于无数像我一样在国家大剧院体验过激动人心的美妙时刻的人,国家大剧院确实是令人肃然起敬而又倍感亲切的艺术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回顾国家大剧院走过的历程,在国内外众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家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中,体现了对艺术水准和质量的孜孜以求。在这座殿堂里表演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以及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马林斯基剧院等来自世界各国的杰出团体,在一场接一场精湛感人的演出中,留给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交响篇章,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战胜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信念;而像钢琴协奏曲《黄河》这样具有史诗气魄的音乐作品,每一次上演都激荡着听者的心灵。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年前的9月2日晚,在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大阅兵即将举行的前夜,《黄河》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再次奏响,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组成“中俄青年联合交响乐团”。当《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高潮到来、《东方红》的旋律喷薄而出时,指挥大师捷杰耶夫赋予我们熟悉的音乐以一种独特的壮丽感,更令这场纪念演出具有纪念碑式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对历史的铭记,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对人类进步的歌颂,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国家大剧院投入运营以来的十年对城市乃至国家整体艺术生态的改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昔日高不可攀的歌剧艺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日常精神食粮。而在这一现象背后,是一系列的印证和实现。首先,它印证了高雅音乐在今日中国焕发出的巨大生命力;其次,也印证了普通人对于更具艺术含量的高雅艺术的需求,就如席勒所说,“振奋性的美是一种需要”;同时,歌剧听众的增加和趋向成熟也有力地印证了富有责任感的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带来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

     

        尽管,国家大剧院的发展历程与全世界其他知名表演艺术中心的历史无法相提并论,但国家大剧院却已毋庸置疑地成功跻身于全世界最具水准和影响力的高雅艺术殿堂行列。演出水准对于听众的吸引力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活动,由于其史无前例的连续性和覆盖面,对于促进更多的人步入艺术殿堂,无疑有着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剧院进一步加强了原创歌剧的力度,从《骆驼祥子》《日出》,到《方志敏》《金沙江畔》和《长征》,在歌剧本土化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从不同角度对歌剧的戏剧性、抒情性、交响性与地域性、民俗性、认同感进行新的尝试。

     

        国家大剧院在歌剧电影的拍摄制作方面同样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以自制影片以及来自世界六大顶级歌剧院的佳作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密集放映令人赞叹。拥有百万用户的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成为实现古典音乐与公众密切接触的极为便捷的途径,对高雅艺术的广泛传播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它与歌剧电影等一道,堪称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殿堂的无限延伸。

     

        (作者:王纪宴,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