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
黄河晋陕峡谷南端的禹门口,是历史上传说“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在禹门口黄河东岸的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近20年中也实现了跃龙门式的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码头村,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2016年,该村实现产值2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村级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35位。带领龙门村走向共同富裕的就是担任村党委书记20多年的原贵生。
“当干部要有责任,敢担当,既要有自己富起来的本事,更要有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富裕的胸怀。”原贵生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1996年,40岁出头的原贵生临危受命挑起了龙门村党委书记的重担,从小受尽苦难的原贵生下定决心要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之路。目标有了,具体怎么做?原贵生瞄上了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开办了村办企业龙门集团。但苦于没有资金,只能小打小闹。“龙门村要发展壮大,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把蛋糕做大。”原贵生号召村民集资入股,把企业做大做强。
从这个想法开始,龙门村村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股份制企业。为了不让大家的贫富差距拉得太大,他倡议每人限入10股,剩余的归集体资产。这种“均分”的股份制改革,避免了一股独大的可能,最大限度保障了中小股民,也就是村里困难户的利益。龙门集团从焦化起步,逐步成为以煤焦化、精细炭黑、发电、建材、铁路发运、房地产、旅游七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把龙门文化、大禹精神和黄河风光结合起来,这就是原贵生的“龙门梦”。他说,旅游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但只要踏实做好,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好项目。正在建设的“明清街”项目,是龙门村产业转型的标志性项目。原贵生在这个项目上下了大功夫,只要在村里,他每天都要来现场看看。
“作为老百姓选出来的干部,我们干的每件事都要做到让群众满意。”在原贵生的倡议下,龙门村形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凡村里大事,首先经村委班子讨论形成“议案”,然后在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上集体讨论,小组发言形成“决议”,最终才能实施。这条规矩不仅杜绝了“一言堂”,更减少了决策失误。
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2004年,村里建焦化厂时,原贵生提议,村集体拿出2400万元,给每个村民赠送两股,让村民人人成了股民,有了稳定的分红收入。
以身作则正人正己!原贵生在抓班子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有一条铁规,那就是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清清白白办事,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和亲朋好友谋私利,更不能有任何贪污、腐败行为。他首创了农村警示教育馆,坚持每月8日为党员活动日,时刻为全村的党员干部敲响防腐警钟。
原贵生话不多,见谁都笑得平静悠长。但他用一颗无私的共产党员的真心,让龙门村的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换来了全村人的信赖与拥护。
(本报记者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