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2日 01版)

        9月21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早在两年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社会各界就开始了对这份名单的期待。此次公布的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终于破土动工,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历史已经开启。

     

        在新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一直与国家的发展相伴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在百废待兴中逐步确立,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领导骨干。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机活力日益显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一批重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点建设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有所显露,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唯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采取了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创新方式,名单公布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而非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最终还取决于未来的建设成效。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将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特别是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从长远来看,受惠于“双一流”建设的,不仅是名单中的高校与学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发展步伐都将因为“双一流”而得到促进。

     

        然而,无论高等教育怎样求新、创新,都要尊重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中国特色。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体现大学的价值追求。

     

        大学,是文化的灯塔,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充满着智慧与梦想,更代表了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我们期待,“双一流”建设让中国大学的发展成为一池活水,让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舸争流,助力我国成为屹立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

     

        (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