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9日 星期二

    苏州: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9日 05版)

        【见证这五年】

     

        9月7日下午,苏州昆剧院草堂,记者见到了演员俞玖林。整个上午,他都在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的响排,这是为团里年轻一代演员打造的,共八折。直到中午12点40响排结束,匆匆扒两口饭,俞玖林又来到练功房,对上午响排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过堂。四位小生吴嘉俊、王鑫、唐晓成、丁聿铭,都是进团没几年的“90后”,俞玖林不断示范、抠细节,直到他们领会到位。

     

        “这五年,我从青年走向中年,肩上的使命也从单纯地学习向探索转型和传承转变。”俞玖林告诉记者。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俞玖林饰演柳梦梅。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在国内外演出近300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昆曲热”,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这期间,俞玖林还出演了新版《玉簪记》中的潘必正、《西厢记》中的张君瑞。

     

        “那几年,我演的基本都是才子佳人的巾生戏,很想尝试新的角色,拓宽戏路。”最近五年,俞玖林“起心动念”排演新版《白罗衫》,从2012年起历时3年多,《白罗衫》于2016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获得成功。俞玖林的这五年,是苏州戏曲传承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

     

        苏州传统地方戏曲和曲艺种类较多,昆曲、评弹和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苏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戏曲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昆曲、苏州评弹、苏剧、苏式滑稽戏、锡剧等苏州戏曲曲艺艺术保护传承和扶持力度。

     

        苏州设立“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和“优秀戏曲遗产保护”两个专项经费和多个奖励扶持专项资金,以项目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批优秀新创和改编剧目被搬上舞台。苏剧《柳如是》《满庭芳》、评弹《大脚皇后》《欢喜冤家》、昆剧《白兔记》《白蛇传》《白罗衫》,实现了优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价值回归与升华,累计30多次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奖项。

     

        在苏州评弹传承保护发展方面,苏州架构起了“节”(中国评弹艺术节)、“馆”(苏州评弹博物馆)、“场”(书场)、“校”(苏州评弹学校)、“团”(评弹团)“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建立传承人制度、扶持发展评弹书场、深化评弹表演团体改革、加强行业联合会和评弹光裕社建设。

     

        位于观前街的光裕书厅,也叫光裕社,是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建于公元1776年。记者看到,几经修缮后的光裕书厅,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9月7日下午一点半的演出,是由苏州市评弹团青年演员蔡玉良和刘芳弹唱的《双金锭》。不到一点钟,就有很多“老听客”坐在大厅里等候,也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国家一级演员、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王池良告诉记者,光裕书厅的演出365天不停歇。在苏州城乡共有180多家评弹书场,每年公益演出1.2万场次。

     

        传统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苏州实施“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累计演出近1600场,观演学生达30万人次。昆曲故里昆山,各个镇(区)都建有一所昆曲特色学校,30年来,累计培养了三四千名“小昆班”学员。其中,已有40多名成为专业戏曲人才,被输送到上海、江苏等戏曲学校;在历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小昆班”获得了57个金花奖。昆曲艺术在苏州代代相传,新人辈出。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