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9日 星期二

    紧扣时代脉搏 让老学校焕发新生机

    ——天津大学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做好创新大文章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靳莹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9日 06版)
    图①天津大学校景 ;图②化工学院师生在实验室里探寻“生命的奥秘”;图③内燃机所屏蔽实验室
    图④“海棠季”学生感受落英缤纷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天津大学的足迹】

     

        被誉为“中国结晶之母”的79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不远万里奔赴青海,时隔30余年再次开展盐湖化工研究,并把院士工作站落户在此。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王静康时时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殷殷嘱托,她表示,自己要用行动来践行这一号召。

     

        5年来,天津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创新”这篇大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

     

    以家国情怀涵养“天大品格”

     

        创新是奔着“世界一流”,创新是为着“兴学强国”,这是天大人踵武赓续的家国情怀。

     

        巩金龙结束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之后,没有任何犹豫便回到母校天津大学。“因为这里的化工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哪怕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顶尖大学相比,也并不逊色。”他在而立之年回国,仍像个毛头小伙子一样有冲劲儿,还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巩金龙把“能源催化”作为回国后的研究方向,“拉”起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有跨学科、国际化专业背景的科研团队。如今,巩金龙不仅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而且是中国化工领域最年轻的入选者。

     

        巩金龙的愿望是“像王静康老师那样,为自己的国家发挥才智,奋力拼搏。”王静康先后承担了国家从“六五”到“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今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从自主研发工业结晶技术助力国民经济发展,到设计塔式液膜结晶器提取高纯度对二氯苯打破国外垄断、提高青霉素纯度占领60%的国际市场……如今,王静康又带领科研团队从事着靶向治疗药物的结晶体研究,致力于提高人类福祉。

     

        “家国情怀”涵养出“天大品格”。最新数字显示,2016届天津大学毕业生,60%以上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天大一步一个脚印,如同一次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长征。习近平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家国情怀就是天大人的信仰,也是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说。

     

    坚持自主创新 为未来“写剧本”

     

        天津大学曾经为新中国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第一张彩色胶片、第一辆电视转播车、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座跨海大桥、第一座海上石油平台……如今,天大人延续着这样的“创新”基因。

     

        2015年天津大学在120年校庆前夕召开了一个“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60个重大技术难题”发布会,包括空天智能制造、原子尺度制造、高空长航时动力……这些面向未来布局的重大科技前沿问题成为天大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一年之后,首届“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更令青年学子“脑洞大开”: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像读取U盘一样读取人的意识、给潜艇穿上“鲨鱼皮泳衣”……每一个“狂想”都“有理有据”,可实现、可操作。师生们共同为未来写“剧本”,涉及材料、信息、生物、能源动力、空天、海洋等学科领域。如今,这些“剧本”已成为天津大学“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中科技攻关的核心部分。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是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天津大学奋力拼搏,不负使命,捷报频传:“海燕”水下滑翔机的成功研发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标志性成果,“神工”人机交互系统搭载天宫二号首次开启人类太空人机交互实验,内燃机燃烧新技术引领我国柴油机技术发展,安全高效施工仿真技术为三峡、二滩等大型水利工程保驾护航,热解气化技术将秫秸“变废为宝”……5年来天津大学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

     

        今年3月份,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的4篇研究论文。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都有天津大学学者的名字,其中两篇文章第一作者是该校在读博士生,而唯一通讯作者则是元英进教授。“今天是创新的时代,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最好的时代!”元英进这样说。

     

    培养一流人才 探索新工科“天大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天津大学近日启动“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提出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促进理、经、管、文、法、医、艺术、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改革创新,正在让这所“老学校”焕发出“新生机”。

     

        新生机,彰显在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中。今年4月10日,“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上形成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被学界称为“天大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三大任务”:教与学、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3个月后,“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奏响了新工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第一个音符。

     

        新生机,彰显在大学生焕发的蓬勃朝气里。在国家试点学院——精仪学院2017首届工程科学实验班中,入学时高考成绩低于平均分的29名同学,用4年时间实现“逆袭”,新的培养模式让他们身上表现出“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如今,这样的“教学试验田”在天大校园不胜枚举: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试验区“求是学部”,2017年首批招生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

     

        新生机,彰显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无缝对接上。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在国际前沿领域建成3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基地。在《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博士生谢泽雄说,天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打造的合成生物学BAG课程研究平台,让他在本科期间就接触到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天津大学就是要始终以“四个服务”为指引,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努力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天大模式”。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靳莹)

     

        图片均由天津大学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