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心语】
我一直试图把对画面形式因素的一些想法在风景画中进行尝试。一开始,画面所呈现的面貌基本接近描摹对象,后来慢慢开始改变、打破和重建。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克制自己以往的许多习惯。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画面的构成表现有了很多主动性,视觉效果的改变让人心生快慰。从客观写生到主动把握画面,我逐渐养成了面对自然景色进行创作的习惯。创作的心情会跟随地域、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继而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表达样式的画面效果。外出画画成了我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途径,工作室则是修改、加工、深化和陈列作品的场所。
从模仿自然到主动组织画面的形式语言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我渴望能从风景画中找到突破口,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由此,我从对立体空间造型的研究转向了对画面形式因素的探索。以前,我画画大多依赖自然造形和自然色彩,而很少去注意情绪与画面中形式因素的关系,自然中的色彩放到画面上是否协调也很少考虑,仅凭生活逻辑和经验去画画。但当我开始考虑情景表达的时候,这一切都随之改变了,它迫使我理性地把自然形色变成了相应的笔触、肌理和色块,并考虑形与形、色与色之间的搭配关系。这时我的每一幅作品虽然都来自自然,但已不是被动地照抄自然了。
我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空间感,却关注画面中色彩关系的处理和各种对比关系的层次安排。当空间意识被弱化,透视规律不再被奉为宗旨之后,创作便回归到艺术的本质。对我来说,在画室中作画和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阳光的气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既定氛围中去调动作画情绪是艺术创作的契机,而在情绪饱满时作画,其相应的形式因素会更加富有情感内容。
当看到不同景色,听到不同音乐时,画家心里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此时的线条和色彩会随情绪波动自然地流于笔端,从而画出不同的视觉符号,情感的信息也会因笔触的变化而弥漫于画面。这是一种瞬时即失的细微感受,是情感最直接的视觉表达,也是心与境、情与画的亲和关系。
(作者:王克举,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