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谋海济国责任重 因海而兴正当时

    ——中国海洋大学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建设海洋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冯文波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5日 06版)
    图①中国海洋大学内春花盛开。图片由刘邦华摄
    图②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图片由刘邦华摄
    图③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进行海试。图片由刘邦华摄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校门。图片由刘邦华摄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中国海洋大学的足迹】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由此,“建设海洋强国”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们深感生逢其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从全国海权教育基地的创建,到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从两洋一海“透明海洋”计划的提出,到对有“地球第四极”之称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探查;从“全球海洋峰会”的胜利召开,到《未来海洋青岛共识》的一致达成……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海洋强国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之路。

    海味文化涵养学子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近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谨遵总书记的教诲,在立德树人方面积极探索,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和精英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的教学楼里有一所以“知我海权,建我海洋强国”为主题的中国海权教育馆,海大新生在开展入学教育时,都会走进这所我国独一无二的海权知识殿堂,领略海洋的魅力,感悟海权的神圣,接受蓝色的洗礼。2016年10月9日,依托该馆建设的全国第一个中小学生海权教育基地揭牌,使该馆功能从校内走向校外,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少年海洋观教育培训基地。

        对于中国海大学子来说,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就是“海洋强国梦”。如何提升学生知海、爱海、懂海、学海的热情?中国海洋大学打造了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八关山讲堂”。“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该校杰出校友李文波,用22年如一日守卫南沙岛礁的事迹告知学弟学妹们什么是忠于职守、无怨无悔;“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用“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点燃学子探究深海大洋的澎湃激情……这些演讲人娓娓道来的演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学子的价值观,使他们毕业后自觉投入到祖国的蔚蓝事业中去。

        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交流的特性,在这一特性的濡染下,一批批海大学子学以致用,把这种“海味”文化带出校门、带进大山、带向高原,直至传播得更远。在今年6月8日举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现场,中国海洋大学“东乡行”西部志愿者协会当选“2016年度海洋人物”。12年来,该社团成员以“普及海洋知识和传播海洋文化”为宗旨,无数次走进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义务支教,带领当地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感悟海洋魅力。12年里,这一团体不仅成了传播海洋文化的使者,而且成为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他们用行动点亮了西部孩子的海洋梦。

        “四年海味文化的熏陶,已经使学生领悟了海洋的精神,具备了海洋的品格,感染了海洋的气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谨记一名海洋人的责任和担当,心中永存那份海洋强国的梦想。”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科技创新助力强国之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大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责无旁贷。

        从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必须走向深海大洋,在这一征程中,深达11000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海洋学家公认的海洋科考瓶颈。2016年1月和9月,中国海洋大学田纪伟教授领衔的科考团队,不仅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马里亚纳海沟综合观测网,而且还利用自主研发的万米大体积采水器成功获得10500米处400升大体积水样和海沟侧坡处沉积物柱状样品。中科院院士吴立新表示,观测网的建立相当于“把人类的眼睛放到万米深海”,也昭示着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向“引领世界深海科学创新”转变。

        今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套“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顺利通过验收。该系统的成功研发不仅填补了我国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的空白,而且其中的核心设备1000A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系统和4000米海底电磁采集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又一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可控源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的问世,既标志着我国已跃居国际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的第一梯队,也使我国的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以谋海济国为己任的中国海大人唯有奋发图强、勇攀高峰才能无愧总书记的嘱托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鞠传进表示。

    全球视野构建  一流大学

        近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在“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和“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立足青岛、面向世界、深耕海洋,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014年10月25日,在中国海大建校90周年之际,该校主办首届“全球海洋峰会”,达成《未来海洋青岛共识》,倡导共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

        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该校充分发挥海洋特色优势,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从两洋一海“透明海洋”计划的提出,到国家“蓝色粮仓”战略的推动实施,再到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的成功主办,以及海上丝路研究院的创建——中国海大始终把代表国家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当作进取的方向。

        2017年初闭幕的中国海大第十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为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早日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努力奋斗的目标。“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中国海大将一如既往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蔚蓝大海上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鞠传进说。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冯文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