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西藏新发展新面貌】
边久大叔很爱树。年轻时在江边放羊,他把江边的小树苗移栽到半山腰,树渐渐长起来了,再放羊时人有了树荫,羊有了落叶吃。边久觉得:“树是个好东西。”
几十年后,边久被称呼为“树爸爸”。边久的家乡在西藏山南扎囊县扎其乡,雅鲁藏布江畔。荒山下一片贫瘠的土地,在边久的手里,变成了一片绿色的苗圃基地。
20世纪80年代,边久带领12个村民承包修建护林房。90年代,雅鲁藏布江开始防沙治沙的造林工程建设,这给了山南人更多种树的机会,边久在邻县整地、打井、修水渠,亲手建立起一个苗圃基地。到了2004年,边久在当地政府出资帮助下,在家乡建立起首个个体苗圃基地。
“那片荒地能长出树?”在苗圃基地最初建立的时候,很多乡亲不看好边久这个冒险的选择。培育树苗,边久比养孩子还上心。栽苗育苗,边久悉心照顾每一颗树苗,摸索出适宜在这片荒地生长的树木品种。要是一棵树长得不好,边久恨不得把树搬家里去,还要对着树谈心:“喂,你怎么回事?我这样黑天白天地照顾你,你得好好长啊!”边久对树的感情深厚,边久种的树成活率特别高。
边久的儿子罗布觉得爸爸身为“树爸爸”,爱树可能比爱自己多。“泥石流来的时候,爸爸就开着推土机去挡住那些滚下来的泥石。断电的时候,爸爸就去江边运水浇树,要跑上十几趟。”在儿子眼里,边久是一个种树英雄。罗布今年26岁,和边久一样瘦高挺拔,脸上多了年轻的朝气和俊朗。罗布在湖北读了大学,如今回到家乡,继续父亲的绿色事业。
几十年,边久从“放羊娃”变成了“树爸爸”,家乡的荒山也变成了青山。
青山给予边久丰厚的回报:苗圃占地450多亩,培育了6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树苗品种,200多万株树苗。承包的工程造林、园林绿化、防砂治沙等,年获利几百万元。
边久的固定员工有70多人,季节性员工有270多人,其中有不少贫困户,这样他们也有了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
今年是尼玛次仁跟随边久从事植树育林工作的第18个年头。尼玛次仁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边久苗圃基地建设之中。“我的收入不错,6000块的工资可以支撑一家的生活。”和边久、尼玛次仁一样,在山南地区,通过植树造林和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很多群众都吃上了“生态饭”。2016年,农牧民通过造林绿化工程增收6900余万元,2万多人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脱贫,绿色产业给周边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边久现在又把目光投向了他曾经放羊的山坡。“把那山坡也都种上树,我这个基地可以让周边的百姓来过林卡(郊游)。”
这里是边久大叔以及山南人挚爱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让荒山变成了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里的一切都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报记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