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东南大学的足迹】
近日,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再次取得重要科研突破——熊仁根教授团队、游雨蒙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合成首例达到无机材料压电性能的分子材料,解决了130年来制约分子材料压电性的世纪难题,标志着我国在分子材料领域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
三维隐身、电磁黑洞、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预应力技术……谨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东南大学一次次用实际行动履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责任和使命。
止于至善的科研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翻阅东南大学的校史,有现代桥梁工程的先驱茅以升,有“南杨北梁”之称的建筑大师杨廷宝,有开创气象事业先河的竺可桢……灿若繁星的科技知识分子,以止于至善的科研追求,让东大身处在科技创新的每一个前沿。
何谓止于至善?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说:“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
在东大校园,一个个催人向上的故事,正是承载了这样一种对至高境界的追求。土木工程学院吕志涛教授,在疾病缠身的最后两年,躺在病床上主持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实现预应力结构理论等领域的理论突破,打破国际垄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郝英立,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在面对要在一年内研制出“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他没有退缩,整整一年吃住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这个年仅4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世界屋脊之上。半年后,郝英立用生命换来的“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成功使用,中国人坐在南京遥控南极科考之梦终成现实。
从古稀之年的老院士,到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东南大学的科研工作者莫不以创新为己任,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业绩。止于至善的科研精神,已融入东南大学的血脉,穿越厚重的历史,永不间断。
知识报国的科学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对此,东大人深刻理解并执着追求着: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一直由国外领衔,而相关标准的“所有权”也直接决定了后续的知识产权及研究开发的归属。这种垄断意味着,无论国人做出何种成绩,手脚始终是被束缚的。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伟教授研究团队,为打破美国对现代无线通信标准的垄断,经过多年的攻关,提出了新的适用性更强的毫米波通信标准,使国人在国际毫米波通信领域有了自己的声音。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成功解决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这一世界性难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铁军,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基于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实验验证了微波段的“电磁黑洞”,填补了我国在世界物理信息前沿领域的空白。一项项丰硕的成果,让中国在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真正走在了世界前列。
“高校科研,既要有逐鹿国际的‘顶天’气魄,又要有服务区域的‘立地’追求。”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指出,“高水平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如何服务?“用科学精神生产科技成果,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东南大学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以优势学科覆盖江苏经济建设主战场,学校的未来移动通信技术、高低压功率集成电路技术、沥青桥面铺装技术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成为江苏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
五年来,东南大学在江苏建立4家区域研究院、8家专业/产业技术研究院、100余家校企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作为依托单位参与了近180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涉及省资助经费超过15亿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
人才为先的科创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如何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研精英人才?近几年来,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东南大学用一项项激励性改革举措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东南大学推出包括70%收益奖励“原创者”、允许学生三年内以无偿许可知识产权的方式使用科技成果等在内的18条新举措;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学校每年资助1600多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现参加双创实践活动的师生全员覆盖,并结合科研绩效评价,放宽项目负责人对间接费用的统筹权与自主权;在科创人才扶持上,东大规定拥有10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的教授享有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等权利……“在东南大学,只要有惠及一方的成果,就是成功。”机械学院教授王兴松说,学校在科创方面的鼓励政策是师生们开展双创实践的强大后盾。
在这种科研体制的激励下,五年来,东南大学共创建9个科创协同中心、100余家产学研研发中心、20余万平方米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载体,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等为代表的350家高新技术企业。
优质的科创资源孵化了优秀的科技人才。近年来,东大每年均有6000多名学生参与创新竞赛;22位教授荣登最新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滕皋军教授成为2017年美国介入放射学会金奖的首位中国人;王炜、刘松玉、洪伟、曹进德等4位教授获2017年全国首届争先创新奖状表彰,获奖人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二。
“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东南大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用优秀的科技人才支撑起民族振兴的脊梁。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