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7日 星期日

    大门打开,不一样的全运与你相遇

    作者: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7日 04版)
    天津民园体育场欧式回廊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来自香港体育记者协会的记者,在筹备即将开幕的全运会采访工作。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以第十三届全运会吉祥物“津娃”为主题的花坛遍布天津市区。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报记者 陈茵摄/光明图片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于8月27日至9月8日在天津举行,这场国内体坛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综合性赛事,即将点燃中华儿女的澎湃激情和缤纷梦想。推开这扇盛会的大门,不一样的全运会与每一个中国人相遇。

     

    从“对接奥运”到“全民舞台”

     

        广场舞、舞龙、国际跳棋……在全运会开幕前,19个新增的群众体育项目已展开角逐。在这些项目中,既有大众参与度高的太极拳与健身气功,也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轮滑、攀岩和航海模型,更有乒乓球、羽毛球及马拉松等奥运项目的业余组赛事。不仅如此,国家体育总局还首次邀请华侨华人运动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全运会。

     

        全运会,不仅是全民参与的体育盛会,还有望成为全球华人运动员的盛大集会。

     

        在中国,全运会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曾经,“全运练兵,奥运夺金”,国内赛场锤炼后的中国健儿,在国际赛场上“收割”着奖牌——朱建华连续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中国女排豪取“五连冠”,跳水、举重、乒乓球等涌现多支“梦之队”……

     

        国运兴,体育兴。当运动健儿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享受荣光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金牌,并不是体育的全部。

     

        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人们看到体育观念的转变和体育变革的发生。这里,成为群众运动健身的舞台。

     

    从“金牌至上”到“不忘初心”

     

        体育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更趋向多元,全运会正在回归“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应有之义,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本届全运会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取消全运会奥运金牌积分及全运会奖牌榜,而这些曾一度成为“政绩工程”。取消奖牌榜,无论对团体或者个人,都可以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回归体育本身,放手一搏。

     

        中国花样游泳“姐妹花”蒋文文和蒋婷婷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后退役,2015年结婚生子后,“文婷组合”再次跃入泳池逐梦。30岁的百米短跑名将张培萌也将在本届全运会上完成自己的谢幕冲刺,“真心舍不得告别跑道,但拼搏过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届全运会鼓励部分4人以下(含4人)项目跨单位组队参赛,这一举措既调动了参赛选手和队伍的积极性,又为奥运备战确立“强强联手”的固定组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运动的动人之处,决非只在夺牌之时,每个拼搏进取的瞬间,都值得喝彩。全民健身的号角已经吹响,健康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当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比翼齐飞之时,体育大国终将迈向体育强国。

     

    从“讲求宏大”到“全运惠民”

     

        让全运会回归群众,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专门举办的群众项目比赛上,更体现在将体育盛会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真正联系在一起,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市民自信,切实增强百姓的获得感。

     

        作为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场馆的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水滴”,在鲜花与绿草的簇拥下生机勃勃。夜晚,五彩缤纷的灯光将“水滴”装点得美轮美奂,相距不远的海河则呈现出别样的诗意与美。

     

        “讲求宏大”的办赛模式在这里退出舞台,天津用人文关怀的温度呵护着这里的人民,迎接八方来客。立于城市街头,蓝天白云下,铺设一新的路面、洁白的斑马线、整齐的行车道,给人以舒服的视觉体验,穿过大街小巷,临街建筑修葺一新的外立面也让这座古老的城市从历史中走向新篇。

     

        本届全运会在天津共有47个比赛场馆,在利用11个现有场馆的基础上,提升改造了15个,新建21个,其中4个由天津体育局集中建设,10个分布在高校内,2个建在郊区,5个由社会力量建设。

     

        “这样的场馆布局充分考虑了体育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最大化,使比赛场馆建设与高校教学、体育训练、全民健身活动及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社会参与度。”十三运组委会场馆工程部工作人员汤浩说。

     

        全运会的火炬传递27日抵达“水滴”。“全运会能够落户天津,是对天津城市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好肯定,但全运会不光是天津的盛事,也是中国的盛事。一次成功的全运会,将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放的中国和一个现代化的天津。”全运会火炬手、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说。

     

        “水滴”的主火炬依然保持着神秘,静待着点燃的那一刻。“全民全运,全运惠民”正从这里出发,成为现实。

     

        (本报天津8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