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大山里的“高贵”

    作者:薛保勤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8日 15版)

        那是隆冬的陕北,汽车在大山的夹缝中蜿蜒北上。

        车拐进延川通往清涧袁家沟的一条峡谷,两边是一片片依山而建的原生态窑洞群落,沧桑、凝重、拙朴、端庄,宛若一幅幅黄土风情画。画随着车的行进流动着,绵延着。

        突然,路对面挂满红辣椒的一排窑洞映入眼帘。停车,拿起相机,下坡,穿过一条结了冰的小河,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院落。院子已很是沧桑了,老旧的窑洞,剥蚀的窑面,残破的门窗、碾子、磨子、筐子、石桌、石凳、驴圈、柴草,还有鲜艳的辣椒,一幅绝美的怀旧风情照!

        这时,一孔窑洞的门帘被掀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走了出来。我有些不好意思,怎么解释呢?不想,老人家先搭话了:“照吧,照吧,看上哪儿照哪儿。”浓重的口音,古道热肠。

        我心里一热,细细地打量着老人:一米五五的样子,黑红的脸膛,刀刻似的皱纹,黑白相间的胡须,头戴土灰色绒线帽,身着表皮已剥蚀了的皮夹克,足蹬沾满泥泞的黄解放鞋。老人背微驼,尚显硬朗。“拍拍您可以吗?老人家。”“我有啥拍的?想拍就拍吧。”老人严肃了,认真地对着镜头。我让他表情放松些:“笑一笑,笑一笑。”他笑了,带着笑声。我让他看拍好的照片,伸出拇指说:“帅!”老人有些茫然,好像不懂,我又说:“漂亮!”他不好意思了:“老汉家了,还好看呢?”看院子里拍得差不多了,老人说:“我还有驴呢,你要照的话我给你拉来。”拍了驴,他又说:“我还有羊呢。”

        折腾了半个小时,我们要走了,我过意不去,给了他几十块钱,老人死活不要:“这咋能要钱呢?!你们是贵客,请都请不来呢,不能要!”很坚决。推让了半天,终于把钱塞到了他的手上,他撵着我边走边说:“怎么能要钱呢?!”又自言自语地看着钱:“这要买多少个白面馍馍呢?”我们走了,下了坡,过了河,上了车,他依然站在那里,一手握着钱,一手招着手,远远地看着我们,拖着沙哑的长音:“再来噢。”

        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儿子,我曾奋斗、努力,千方百计走出大山,常常因走出封闭,脱离落后,走出贫困而自慰。我为今天所享有的优裕而自足,每每走进大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着山和山里的人们。采访变成了采风,采风变成了欣赏,变成了玩味,甚至变成了怀旧式猎奇,忘却了曾经的根,忘却了大山的儿子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我们不曾想过,自己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追求文化、追求发达的跋涉中,不知不觉地丢掉了大山曾经赋予我们的善良、质朴、忠厚、真诚、坚韧、达观……我突然发现在这大山的褶皱里,这种质朴、忠诚、坦诚,面对清贫的达观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它绽放在贫瘠的土壤里,它盛开在沧桑的窑洞旁,这不正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吗?

        此时,我的眼前又浮现出老人忠厚的笑容,那笑容是如此的绚烂;我的耳畔又响起了老人沙哑的笑声,那笑声是如此悦耳。

        这位79岁、身体尚显硬朗的老人,他家的门前挂着贫困户的标志,还有那一串串艳丽的红辣椒。刀刻的皱纹也会绽放沁人的芬芳,这是一位高贵的老汉。

        (作者:薛保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