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节日与戏曲相依相促

    ——评《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

    作者:郑传寅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7日 16版)
    青衣。资料图片

        节日与戏剧的关系相当密切,这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古希腊戏剧依托酒神节得以创生并走向繁荣,古希腊戏剧浸润有神秘奔放的“酒神精神”。文艺复兴戏剧——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容和形式与西方的各类节日亦关系密切,打上了节日狂欢的烙印。诞生于民间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它的创生、成熟、传播以及艺术形态与节日——特别是热闹喧腾的民间节日,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演戏实际上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由节日所创造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戏曲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一生态被破坏,必然造成戏曲的衰微,戏曲的振疲起衰与这一生态环境的重建互为表里。20世纪80年代,戏曲观众大批失落,我曾从这一视角探究文化生态环境对戏曲命运的影响。陈建华的近作《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更是对这一课题予以高度关注。

     

        专门和深入是《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一书的突出特点。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陈建华以专题的形式建构研究框架,以便取得“点”的突破。其中,第三章《节日风俗与戏曲形态》由《节日风俗与反性别扮演》《节日风俗与戏曲题材》等四节构成,每一节深入探究一个问题,问题意识很强,切口小,剖析深入。第四章《节日风俗与戏曲传播》由《元宵演剧与戏曲文化的传播》《中元演剧与戏曲文化的传播》等四节构成,分别从大众传统节日和个人节日两个方位考察节日对戏曲传播的影响,比较全面地把握了研究对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戏曲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统节日和个人节日期间得以开展。大众传统节日中的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大多有演剧活动,生日、婚娶、获得功名、升迁、丧葬以及新屋落成等个人节日,稍有财力之大户人家亦请戏班演剧庆贺。陈建华选择演剧活动普遍开展的元宵节、中元节、生日、丧葬展开专题论述,抓住了具有典型性的节日特征,便于进行深入地考察。

     

        锐意创新是《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一书的又一特点。例如,书中《节日风俗与反性别扮演》一节可谓别开生面。反性别扮演是中国戏曲演剧形态的重要特色,宋元南戏和元代杂剧演出就是如此,“旦末双全”成为当时演员技艺的赞词。陈建华从自古就有的男扮女装的驱傩开始追索,考察节日社火中的反性别装扮传统对后世戏曲反性别扮演的影响,从视野与方法上重新审视了这一研究领域。

     

        (作者:郑传寅,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 陈建华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