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

    新平台 新技术 新传唱

    ——厦门创新实践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曹元龙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6日 04版)

        【迎接金砖 魅力厦门】

     

        厦门市去年确立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近日,在厦门采访期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美图公司、南音等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见微知著,记者感受到,创新,正在成为厦门的新气质。

     

    单一窗口:贸易便利化

     

        “报关是项体力活,报关员需要往返于码头、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各个现场,在不同部门间来回奔波。”“一次报关下来,准备的纸质材料要以‘摞’计。”提起报关,烦琐的手续令不少跑外贸的人颇为头痛,记者经常听到此类抱怨。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感受却截然不同。

     

        “企业数据申报简化率达32.7%,货物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出口货物通关时间从4个小时减至5-10分钟,船舶滞港时间由原来的36小时缩短至最快2.5小时。”厦门自贸试验区电子口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少华用数据说话。

     

        数据看起来冷冰冰的,但是申报简化带来的便利性,让企业心暖。一位做家电外贸的郭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只需要录入一份单子,几分钟的事情,有的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自主操作。”

     

        便利来自创新。厦门率先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由36个部门共同建设和运营口岸管理共享平台,集货物申报、关检“三个一”、运输工具申报等七大功能于一身,使船舶进出口岸、跨境电商、一般货物报关等口岸核心业务均实现“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这一创新举措被商务部评为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据介绍,厦门自贸区挂牌成立两年多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推出292项创新举措,其中42项属全国首创。除“单一窗口”外,厦门自贸区率先实现“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实施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通关模式,推行关检“一站式”查验;创新推出第三方信用评级、信用承诺、信用联合惩戒等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改革式制度创新的画面,跃然眼前。

     

    美图公司:技术频突破

     

        提起“变美神器”美图秀秀、美妆相机、美拍,很多人并不陌生。研发这些软件、以“分享美、创造美,让世界更美”为使命的美图公司就坐落在厦门市软件园。

     

        这家土生土长的厦门公司在创新方面取得诸多成绩。美图公司相关负责人邓立钧介绍说,作为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美图公司现已开发出一系列专有技术,注册专利超过100项。目前,美图已在全球拥有超过5亿用户,以金砖国家为例,美图在印度有超过8500万的用户,巴西超过2300万,俄罗斯超过1000万,南非也有300多万用户。

     

        “如今公司的影像实验室在人脸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抓紧开发研究,已具备全球屈指可数的图像数据,未来会取得突破。”邓立钧满怀信心地说。

     

        像美图这样的“独角兽”级互联网企业还有很多,目前驻扎在厦门市软件园的各类企业共有2671家,形成“互联网军团”,去年实现营业收入701.2亿元,带动就业9.2万人,年均增长在10%以上。

     

        据了解,厦门的目标是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

     

        开拓性技术创新不断,鹭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福建南音:古乐发“新”声

     

        在中山公园西门,具有闽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南音阁”内,南音清唱剧《金石吟》正在上演,“春犹峭,柳如眉。时而风,时而雨。阴里晴里寻寻觅觅,亦悲亦喜留印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的缠绵爱情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

     

        福建南音是中国四大古乐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及漳州等地区,2009年就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古老南音发“新”声,在现代化大潮中“求生”?

     

        “要在传承南音传统的基础上,对南音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拓。”厦门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认为。厦门市南乐团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个南音专业表演团体之一,已有60多年历史。

     

        杨雪莉告诉记者,厦门市南乐团做了一些剧目创新,包括舞台创新、配乐创新、声电光创新等。比如配乐方面,在《金石吟》等近年来新创的剧目中,在南音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入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等,古为今用,中西合璧,使南音更饱满。在舞台方面,增添了乐舞和一些互动的舞台动作,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艺术学校的合作,定向培养一批年轻演员,为南音注入新鲜血液。

     

        渐渐地,古老南音跟上了现代潮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观众。“我们的年轻观众与日俱增,还拥有了不少海外粉丝。”杨雪莉说,“今年以来,厦门市南乐团先后到港澳台地区和法国、新西兰、捷克、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演出,获得好评。”

     

        据厦门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南音这种传统文化继承式创新外,厦门市文化创新创意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15%,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华美卷烟厂改造而来的华美文创园,小渔村发展而来的曾厝垵,小渔港成长起来的沙坡尾等,成为厦门文化创新的标杆。

     

        继承性文化创新,让这座城市更显韵味悠长。

     

        (本报记者 曹元龙 马跃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