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辽西小山村邻里和谐二百年揭秘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5日 09版)

        从辽宁沈阳出发,上京(北京)四(四平)高速,行196公里至阜新市,再向西行25公里,就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村子不大,只有170多户480多口人,却声名远播。

     

        小村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甚至连闹上法庭的民事案件都很少,却先后走出193名大学生,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日前,记者走进查干哈达村第209届睦邻节,亲身感受小村睦邻友善、敬老爱幼、亲近自然、敬畏传统的敦厚民风。村民们聚集在村头广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同食一锅粥。

     

        村民阚福平种地时不小心占了邻居一条垄,邻居提出异议,老阚还有点不愿意,话赶话就拌了几句嘴。睦邻节上,老阚真诚地向邻居道歉,二人相拥一笑,前嫌尽释。

     

        蒙古贞文化学者暴风雨告诉记者,查干哈达村的睦邻节已传承200多年,早已超越了当初单纯祈愿村屯邻里和睦、子孙兴旺的含义,融入了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全新理念,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文化品牌。

     

        查干哈达村建村于1705年,最初只有14户人家,包、王、赵三个姓氏。他们都是建瑞应寺时的工匠。寺院建成后,落户在此养马放牧,村名叫阿都沁皋,蒙语意思是放牧者居住的地方。后来农业发展,村民不再以放牧为主,于是依据村口有一块白色岩石,将村子更名为查干哈达。1808年,村里忽然传染病流行,许多新生儿染上麻疹、天花夭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村民们守望相助,共同应对疾病。

     

        以后每年开春,村民们都相互提醒,打扫庭院,栽花种树,预防疾病;每年定期举行睦邻节,蒙古语为“惠因巴雅尔”,意为“相聚的节日”,既为纪念这次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壮举,也为提醒后人珍惜邻里之情。这一天,村民们聚在一起,回顾一年来村里大事小情,表彰勤劳持家、孝老敬亲、邻里和谐典型。曾经闹过矛盾的人坐在一张桌上,促膝交谈,保证矛盾不过夜。

     

        “文革”期间,虽然公开的仪式不能搞了,但“惠因巴雅尔”倡导的理念,仍被村民顽强地坚守着,直到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传统。“惠因巴雅尔”第八代传人官其格是睦邻节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高潮的见证人。如今,这位老人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女儿、佛寺中学教师赵秀华又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除了收集、整理有关“惠因巴雅尔”的资料,还在着手写一部查干哈达村村史,“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她说,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不仅能唤起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更能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个边远山村,邻里和睦20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村民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对信念的共同坚守、村里有矛盾协调机制以及对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是查干哈达村邻里和睦200年的关键。”曾在查干哈达村搞过多年调研的暴风雨告诉记者。

     

        村民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对信念的共同坚守。“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200多年的和合文化精髓早已渗透到村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查干哈达村的‘村魂’。” 村党支部书记吴秀英向记者介绍,查干哈达村共有170多户人家,其中50多户儿女与老人同住,家家其乐融融。村民韩凤英,哥哥车祸身亡,嫂子智障,留下一个5岁女儿,一直由韩凤英抚养,如今孩子已十六七岁了,“吃的穿的比哪个有爸有妈的孩子都好”。

     

        在查干哈达村,村民们不比谁家房子大,谁家挣钱多,而是比谁家儿女对老人好,谁家孩子考的大学好。村民邢海民家出了三个大学生,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邢海民在村民面前“脸上有光”。45岁的白杰,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婆都已80多岁,两个孩子均在上学,她一个人伺候老人、教育孩子、操持家务,这次被评为好媳妇。她说:“得了这个奖,我多年的付出都值了。”

     

        村里有矛盾协调机制并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村子是人的集合,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矛盾协调机制。在查干哈达村,人与人发生矛盾了,不用吵、不用闹,自然有人居中调停。调停人中,既有以吴秀英为首的村“两委”班子,也有以原查干哈达村书记、现老年协会会长白宝山为首的村老年人协会。“村老年人协会既是村民尊老敬老的体现,也是协助村‘两委’民主治理村务的好方法。”暴风雨告诉记者,因为老年人协会在村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因而说话很有分量,很多矛盾都在激化之前迎刃而解。

     

        村西头老韩家前一阵儿经常吵架,丈夫埋怨妻子打麻将,妻子责怪丈夫喝大酒。白宝山闻讯来到老韩家,见韩家两个大学生获得的证书摆了一炕,“俩孩子这么争气,你们这么不争气,将来怎么面对俩孩子?”白宝山一句话说得两口子哑口无言,当即低头认错,从此,韩家小院再没传出吵闹声。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是查干哈达村和谐发展的基础”,吴秀英告诉记者,1808年那次传染病暴发,说白了就是村民不注重环境卫生所致。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村多年来一直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种树,现在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0%。记者站在胡热图山上向下瞭望,见查干哈达村青山依偎,绿树环绕,宛若人间仙境。

     

        “查干哈达村睦邻节只是阜新家教家风建设的一个缩影”,阜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伟才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以睦邻文化为抓手的全市性精神文明建设在阜新已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