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作为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39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有5.98万。三都水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向先进地区学习,从成功模式取经,摸索出了六大主导产业,依托产业扶贫,打造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样板区。
水晶葡萄打造农产品新品牌
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交梨社区前进村,满眼的翠色扑面而来,一坡接一坡的水晶葡萄藤爬满山头,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煞是壮观。
在大坪寨的葡萄园里,客商果农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位姓王的种植大户说:“今年天气好,亩产高,平均亩产量有2000公斤。售价虽比往年略低,但按目前市场价计算,除去工资,我预计今年纯收入能有20多万元。” 他家共有葡萄40亩,通过采用先进的套袋保育技术,长势好,挂果多,产量、质量都比去年提高了许多。为了共同致富,今年他还聘请了附近十几个贫困户进行日常管理、采收上市,也让他们增加了几千元的收入。
今年,三都县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13.6万亩,预计挂果7.2万亩,产量9.75万吨,产值达3.1亿元左右。三都水晶葡萄具有病害少、成熟期早、香浓味甜、口感极佳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湖南、云南、广西、广东和省内各县市。2013年以来,三都县连续3年成功举办水晶葡萄节,极大地推动了葡萄产业发展,同时赢得了“水晶葡萄之乡”的美誉。为了进一步打响三都水晶葡萄产业知名度,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带动葡萄产业健康发展,三都县于8月11日举办了2017年葡萄节。
近年来,三都县先后建成了交梨山地生态葡萄产业园、十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和交梨葡萄交易中心,同时还成立了交梨乡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十几个合作社。山地高效农业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打响了品牌,拓宽了渠道,并通过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拥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农户,使得葡萄种植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成为了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养猪脱贫走向致富路
去年年初,总投资84.7万元的都江生猪养殖基地建成。基地位于三都县都江镇上江村,共建设猪舍1500平方米,管理房、化粪池、消毒室等配套设施齐全,可实施单批规模生猪养殖960头,目前首批345头生猪已进场。
上江村委会通过多方论证,集思广益后决定采用“基地+支部+农户”的模式运作,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贫困户以猪入股分红,参与到养殖基地中,平均每户一年约有1万元的收入,部分贫困户还在基地里实现就业。
如今,第一批生猪还没出栏,就有人来预订了。下一步,上江村计划继续扩大基地养殖范围,并建成农家乐,争取把全村88个贫困户共267人带上小康之路。
2016年以来,三都县引进正邦科技有限公司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在全县全面开启“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生猪代养模式。如今,参与生猪养殖项目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合作社与公司签订代养协议,村集体、贫困户、致富能手集中建成猪舍后,由公司免费提供猪仔、饲料给农户代养,为养殖户提供生猪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到了出栏时,由合作社组织正邦公司按照高于市场批发价的价格回购贫困户代养的生猪。这样,在“公司+合作社”的带动下,贫困户养一头猪能够实现净利润200元左右。
目前全县生猪育肥场项目开工建设46个,周覃镇核心场已完成一期工程的70%,普安镇、中和镇多个养殖场(小区)已建成投产。中和镇第一批生猪已开始售卖,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98.1万元,预计覆盖贫困户3863户,贫困人口16225人。
发展茶产业 做好茶文章
近年来,三都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县实际,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茶产业确立为全县扶贫产业之一。通过全县上下联动,拔荆棘、开荒坡、种茶苗。一棵棵茶树在水乡大地风吹日长。茶叶作为三都县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在三都县大河镇都匀毛尖茶叶基地,成行成排的茶树顺山势层层而上,直至山巅,如蛟龙缠卧、绿彩飘飞,给高山披了件新绿的衣衫。茶农欢声笑语,一片热闹繁忙景象,喜悦之情顺着微风,弥漫整片茶山。
铜马山坐落在三都县都江镇,海拔1500米,常年云雾缭绕,因为地处偏远、坡度较大,一直以来都无人涉足。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却在山高坡陡的铜马山上看到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商机”——发展茶产业。
说干就干,2014年在三都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都江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外来资源,带领当地群众一起上山凿荒坡、种茶苗。曾经的荒山野岭,现如今已大变样,勤劳的水族儿女用他们的双手,给万亩荒山换了新颜。
家住都江镇新合村的一位石姓村民,从小家庭贫困,未踏入学堂半步,嫁人后便常年在家带孩子,生活困苦。如今,她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月薪达到3000多元,茶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九阡镇白茶基地目前白茶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加上制茶加工生产,每年劳动产值可达1.35亿元。白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扮绿”了九阡镇十几座山头,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年来,三都县委、县政府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激励百姓种茶致富,全县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2.5万亩,种茶农户达2.3万余户,干茶年产量1310吨、产值1.7亿元,直接受益百姓达9.5万人。茶产业的发展在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取得的效果日益显著。
发展茶产业、做好茶文章,全县各族儿女携手创造了荒山变“银山”的奇迹,谱写了一首脱贫攻坚的激昂乐曲,既留住了青山,又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门。
百万羽生态鸽助力水乡脱贫
“十三五”以来,三都县立足生态环境优势,依托肉鸽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把生态鸽养殖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主导产业强力推进。
周覃镇生态鸽养殖基地目前已建设平整场地2万平方米,搭建5个钢架大棚,养殖生态鸽4万羽,覆盖贫困农户217户1027人。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这里干活很开心,而且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正在给鸽子喂食的一位姓韦的妇女,满脸洋溢着幸福。原来她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五个手指,丈夫又是聋哑人,整个家庭生活艰难。现在,身体残疾的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这只是三都县贫困群众中的一个缩影,生态鸽养殖产业的发展,如和煦的阳光,给不少贫困群众带去了温暖和希望。
贫困户在养殖基地工作每个月的保底工资是2300元,还能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在分红的时候可享受到每对种鸽31.5元的分红金。基地里还建有6亩多的鱼塘,鸽子的粪便可以直接喂鱼,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给群众增加了一笔收入。
大河镇生态鸽养殖基地负责人老陈听说家乡要发展生态鸽养殖,就决定回来把自己养鸽子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助他们一臂之力。去年年底,他举家搬迁,把自己在都匀市养的所有鸽子一起带了过来,成为了当地生态鸽养殖的“领头雁”。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转,贫困户可以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在基地务工,通过分红和领取劳动报酬的形式实现脱贫。
三都县2014年引进经纬达公司带头示范,建成贵州省内规模领先的肉鸽生态循环养殖基地,随后生态鸽养殖产业在2400平方公里的水乡大地上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有集中养殖基地8个,占地面积515.5亩;2017年规划种鸽存栏11.22万对,商品鸽出栏100万羽。此外,三都县委、县政府还积极引进企业开展相关产品深加工,帮助群众解决销售问题。
引入黄桃产业 探索“一地多用”
2013年,三都县组织各镇农业干部赴徐州考察项目时,发现当地的黄桃备受消费者青睐,非常俏销,考察结束后就组织各镇进行试种。由于试种效果良好,三都县确立了全县种植业以葡萄为主导产业,桃为辅助产业,采取“宜桃则桃,宜葡萄则葡萄”的发展原则,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建设一批桃产业精准扶贫示范村,打造桃产业精准扶贫三都样板,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黄桃3年挂果,为了让村民们能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指导技术。三都县围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通过政策激励、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黄桃生产。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和“四统一”(统一苗木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收购)的管理模式发展黄桃产业。
三都县在发展黄桃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出了“一地多用”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种、养、旅”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力争最大幅度提升群众收入。中和镇红星村在发展生态种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重点发展形成“种、养、旅”有机结合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桃花盛开到果实成熟这一黄金季节,吸引游客到此旅游,预计年吸引游客7万人次。
目前,三都县共投入黄桃产业发展资金1400万元,指导群众种植黄桃32391亩,带动农户9269户39640人参与黄桃种植,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19.575万元,覆盖贫困户3298户13192人。到2020年,全县争取实现桃树种植面积达11.552万亩,解决35437人的脱贫问题,逐步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系繁育、农业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精品桃产业示范区,把三都县建成贵州领先、全国知名的“桃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食用菌产业助力农户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三都水族自治县因地制宜,以“短平快”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步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砝码。
三都县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秀珍菇、香菇、海鲜菇、巴西菇等作为主导品种进行推广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2017年,全县以都江镇、周覃镇、九阡镇和三合街道等作为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预计年底完成生产2000万棒。其中,在都江镇坝街村和坝辉村种植920万棒,在周覃镇拉近村种植80万棒,在九阡镇水各村种植940万棒,在三合街道种植60万棒,形成都江镇秀珍菇生产基地、九阡镇和都江镇海鲜菇种植基地、周覃镇拉近村香菇生产基地、三合街道苗龙村巴西菇种植基地。全年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46.44万元,覆盖贫困户2229户8972人(含年底预计覆盖数)。
都江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产业化运作,分别在都江镇坝街村和坝辉村建设示范基地。目前,坝辉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0余亩,完成8个100万包出菌厂房建设,完成年产500万包菌棒培植生产线一条、300平方米冷库一个,解决了当地60余人就业问题,直接产生务工收入25万元、利益分红20万元,涉及受益贫困户155户532人。坝街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约100亩,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底可投入运转,建成后年生产食用菌包1000万棒,可辐射带动贫困户1021户3952人。
去年9月,三合街道苗龙村成功引进巴西菇种植;同年12月,村级牵头注册成立“苗龙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巴西菇产销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不断努力探索,今年6月,30个种植大棚全面竣工并正式投产。每个棚预计年产菇1万斤,按照每斤4元计算,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可突破2万元。此项工程惠及30余户贫困户,切实推进村级脱贫攻坚工作。
九阡镇海鲜菇种植项目是九阡镇易地搬迁的配套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2.49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2万平方米海鲜菇标准厂房(含冷链、菌架)、900立方米冷库、600平方米包装车间,办公楼及附属用房2100平方米及配套基础设施,海鲜菇种植1150万袋/年,项目总投资4789万元。
香菇种植为当地群众撑起了“致富伞”。目前周覃镇香菇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共50个大棚,每个大棚约摆放菌棒8400个。周覃镇积极引导公司和合作社发挥帮扶带富的作用,运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展结对帮扶。现该基地已覆盖帮扶贫困户200余户,并将2017年新建的36个育菇大棚承包给村里有一定技术的72户贫困户种植。种植户与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技术,并保价收购贫困户种植出来的香菇,给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助力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陈明珠 韦大永 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