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狼2》票房的持续走高,有关《战狼2》的评论和解读越来越多。军事专家眼中的《战狼2》是什么样的?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青年军事专家石海明。
记者:《战狼2》中让您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
石海明:当影片主角冷锋拿国旗穿越交战区时,对阵双方都宣布停火的画面,是电影最打动我的情节。它表现的是一种别人对中国的尊重与礼敬。当然,这只是影片的情节而不是现实的故事,但在时代的大坐标系中,艺术与现实之间往往有一种相互映射的关系,或许有时间的错位,但情感的关联却并非无中生有。前段时间,我陪同部队首长出访欧洲,亲自体验到传统的欧洲强国在今天对中国都很重视,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之后,今日中国正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有实力才有地位,这几乎是国际政治的铁律。
记者:我国军事题材的电影往往侧重于回顾历史,《战狼2》则重视当下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一转变是不是反映了我国军事实力增强的现状?我们进行过的撤侨行动是否像《战狼2》中描述的一样?
石海明:大国要有大使命、大气度、大担当。的确,以往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创作喜欢历史叙事,这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如今,《战狼2》变以往艺术创作的历史取向为未来取向,关注全球化充分发展后中国的大国担当。这种转变深刻折射出国家实力的大幅增强,其中就包括军事力量的强大。
近年来,面对国家利益边界的不断拓展,军事力量建设也迈入快车道,我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强军梦的征途上不断取得突破。从公开报道的阅兵及演习中,我们已充分地看到了这一点。可以说,不断增强的国家军事实力已经成为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实后盾。
至于说到已经进行过的撤侨行动,许多观众自然会联想到发生在2011年的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北非大撤退”。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战乱,在利比亚的我国人员受到武装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2月底,我国当机立断,实施大规模撤侨行动。此次撤侨行动,第一次采用了海陆空联动的撤离方式,共调用了182架次中国民航包机、5艘货轮,4架军机,租用了20余艘次外籍邮轮,横跨9000公里将35860名中国公民安全地送回祖国大地。整个撤侨行动仅用了240个小时就完成了。从当时经历战乱并顺利撤离回国的相关人员追述中,我们知道,那次真实的撤侨行动比《战狼2》影片中的情节在某些方面要更艰难、更惊险、更不易,没有背后强大的祖国,一切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
记者:主角冷锋是原战狼中队特种兵,“达康书记”吴刚饰演的何建国是一位老侦察兵,如何理解他们“脱下军装,职责还在”的情怀?
石海明:影片中出现的两位中国军人都是退伍军人,吴京扮演的冷锋和吴刚扮演的何建国,在同胞和非洲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军人的职责,令观众对胸有大担当、救人无国界的中国军人肃然起敬。导演兼主演吴京在一次访谈中说:“老兵,是最值得尊敬的。在有任何危险发生的时候,他们会立刻因为军人的职责而冲在最前面。所以《战狼2》也在向他们致敬。”在影片中,虽然冷锋已经脱下了军装,老何也已退伍多年,但他们都没忘记军人的使命。面对战火中的同胞与难民,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枪与血演绎了什么叫“脱下军装,职责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抗洪现场、地震救灾中都不难看到危机来临时曾经的子弟兵重返阵地的感人故事。这种使命感埋在军人灵魂的深处。
记者:看完《战狼2》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何从军事软实力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
石海明: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一定是直击心灵的。这是我看完影片后最大的感受。其实,在未来战争中,战场上飞的不仅是子弹,还有信息。时代呼唤大国防观,军事题材电影是公众理解国防的重要窗口。
影片《战狼2》在剧情、场景等方面让人找到了好莱坞大片的感觉,我觉得很好。期待更好的超越好莱坞的国产军事题材影片,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在信息时代,战争已然是自然空间、技术空间、社会空间和认知空间的复合较量,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都在打响,军民之间的鸿沟正在被填平。因此,在遵守必要的保密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这一“窗口”,让公众更多地走近国防,是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必要举措。
(本报记者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