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9日 星期三

    厦门:以德润城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曹元龙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9日 03版)

        【迎接金砖 魅力厦门】

     

        在酷暑难耐的夏日,等公交车的人每每来到思东公交车站便能获得一丝凉意。这里有个以“幸福”命名的候车室,可以让人进来“躲一躲太阳,歇一歇脚”。

     

        有心人还在幸福候车室摆上椅子,装饰上厦门老照片和手绘攻略地图。这个有心人是住在幸福候车室楼上的厦门姑娘方瑞淇。方瑞淇说:“我想把这里作为一个窗口,一边提供方便,一边保留温情。力所能及地为过路人提供简单咨询,方便他人的同时又能感染他人。”

     

        这就是厦门,时时见温馨、处处有温暖。

     

    修身扬家风

     

        古训有云:家和万事兴。厦门东孚街道天竺社区70多岁居民刘爱忠用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注解”。他经常说:“无论以前她待我如何不好,她都那么老了,还计较啥呢?”不计前嫌殷勤照顾95岁高龄养母的刘爱忠,用好家风引导着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共拼事业。这个居民身边的好典型也因此常常被请上社区书院的讲台,让传承好家风的习惯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

     

        以社区书院为平台,让好家风从家里“走”出来,传给身边的每个人。厦门还不断创新形式,通过评选十佳最美家庭、微电影等举措,让好家风出得了“门”、进得了“心”。

     

        不久前,厦门海沧“耕读传家远,逗阵来观影”微故事在青礁村举行观影会。海沧选择以微电影的形式传播全区代表人物的优秀品质,通过10部微电影把海沧院前社青年合作艰苦创业致富、农民收藏家等感人故事传播开来,引起当地青年人的心灵共鸣。每一部微电影成为打开海沧本土文化的一扇窗口,让观众通过微电影看到海沧的群体形象与力量。

     

        好家风在微电影里,好家风还在书里。今年,刚过完“六一”儿童节,翔安马巷中心小学就已经把汇集当地经典家风故事和名人家训的《马巷家风故事》书发到孩子们手上。主题班会、征文、朗诵、绘画等围着好家风“转”的风气,正在厦门各中小学校流行开来。

     

        同样是6月,同样是翔安,厦门首个落户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家风馆——五美家风教育馆开馆。这个家风馆不仅具有闽南特色还可以“带着走”。运用最新的VR技术,打造VR线上智能展厅,市民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参观体验。

     

    礼让斑马线

     

        斑马线前,是驱车抢行,还是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小小斑马线,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

     

        “今天在斑马线前让行,有人给我点赞了”“今天在斑马线前礼让了一位老奶奶,她给我鞠了一躬”……最近,不少厦门司机礼让斑马线的故事不时地在刷微信朋友圈。

     

        今年5月,厦门启动“文明礼让,从我做起”公交礼让斑马线示范行动,掀起厦门文明礼让斑马线的高潮。在斑马线前减速、停车,拉开驾驶室旁的透气窗,微笑着打出左手自右向左在胸前平移的手势,是公交司机林晓蕾的习惯性动作。这个公交司机的“我挥手,您先走”的动作,连同行人“您稍停,我先行”“您礼让,我点赞”的手势正在成为厦门人生活的一部分。

     

        频繁在路上奔跑的除了公交车还有出租车。厦门出租车司机不仅加入到文明礼让斑马线行列,还通过换位体验为文明驾驶人“点赞”来提升自己。厦门盈华出租公司员工放弃休息时间,出现在交通繁忙的路段参加义务交警协勤工作,他们举着“礼让斑马线·做个好司机”的宣传牌,护送行人安全过街。

     

        “礼让斑马线行为就像播种机一样改变着大家的习惯。如今礼让的行为越来越多!”厦门市民刘湘高兴地说,“让”出了厦门文明新风尚。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现有电力生产保障车辆的日均出勤率为1500多车次,自从推行“礼让斑马线”活动后,这些车辆的交通违法率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同比去年就下降了50%。

     

        从公交车到私家车,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礼让斑马线”行动中来。在厦门未设红绿灯的斑马线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不少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都能够做到文明礼让。

     

    学垃圾分类

     

        “厦门越来越美了”,每次听到这样的夸奖,厦门人心里不由得高兴起来,并且深信厦门会越来越美。这份底气则是来自越来越多的厦门人正在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将是未来垃圾处理的最终有效途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必由之路。”厦门市政园林局副局长黄志华给市民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厦门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已经突破5000吨。而目前,厦门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厦门土地资源有限,长此以往,垃圾围城绝非危言耸听。

     

        醍醐灌顶的厦门人,正在为垃圾分类“三年计划”而努力。就在暑假,厦门中小学生的夏令营也与垃圾分类息息相关。以垃圾分类命名的夏令营,正是希望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以小手拉大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截至7月底,厦门岛内两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已达1072个,约占岛内小区总数的76.46%,岛外4个区也正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到2017年年底,厦门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85%。

     

        “垃圾分类创造的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个绿色循环发展的家园,而这一切只要我们的举手之劳。”这句话在厦门已经从号召变为实际行动。走进湖里区江头街道祥店商业街,“垃圾”成为热门话题。这条短短800米的商业街,就有200多家商户在这里扎堆,这些商户在店里摆放各色分类垃圾桶,店主一边热诚待客,一边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曹元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