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大事记

    作者:新华社记者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1日 11版)

        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军事观察员至今,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3.5万余人次,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维和人员数量居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首。中国军队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1988年12月,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1990年4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

     

        1992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开创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先河。

     

        2001年12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成立,负责统一协调管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工作。

     

        2002年2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一级维和待命安排机制。

     

        2003年4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

     

        2003年12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

     

        2006年4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

     

        2006年5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

     

        2007年11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该地区的维和部队。

     

        2009年6月,国防部维和中心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军首个维和专业培训和国际交流机构。

     

        2013年12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其中警卫分队是我军派出的首支安全部队。

     

        2015年4月,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任务区完成部署。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中国将积极考虑应联合国要求,派更多工程、运输、医疗人员参与维和行动;今后5年,中国将为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开展10个扫雷援助项目;今后5年,中国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中国将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

     

        2016年6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和联合国维和部首次在中国举办联合国维和特派团高级官员培训班。

     

        2016年6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和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联合国女性维和军官国际培训班。这是中国首次举办针对女性维和人员的国际培训班。

     

        2016年9月,联合国维和部长级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出席。

     

        2016年11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首次举办联合国维和参谋军官国际培训班,来自22个国家的39名军人参训。

     

        2016年12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任命来自中国的王小军少将担任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司令。

     

        2017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将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追授给2016年执行任务中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申亮亮、李磊和杨树朋。

     

        2017年6月,中国第19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全部撤回,中国军队结束在利比里亚历时14年的维和使命。

     

        2017年6月,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4架直升机及相关装备部署至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2017年6月,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克鲁瓦访华。

     

        (新华社联合国7月31日电 新华社记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