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培养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尤为紧迫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二元体制的制约,以及由此演进、固化的军地隔离发展模式的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顶层设计统筹不到位、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信息沟通交流不畅通、市场竞争环境不良好、技术标准体系不互通、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运行层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源于人的意识、能力以及经由人所塑造的体制机制。
要破解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真正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从而以融合的自信完成自信的融合,关键在于人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依靠人来解决制约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因此,在军民融合发展已逐步深入的当下,培养一批军民融合意识强,既能把握信息化时代军队改革与军事变革的趋势与未来形态,又能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未来业态,既能致力于推动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又能促进国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兼具专业知识与技能、军事与战略思维、行业管理与市场运营等能力的复合型军民融合创新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国防特色大学培养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重任
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一支特殊的力量,他们就是以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国防特色大学群体。这些大学以其特有的国防特征以及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创新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国防现代化进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为国家尤其是部队系统和军工集团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而且在航空、航天、航海、兵器、核、电子等国防科技领域承担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研任务,同时也正在以国防科技创新优势成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大学从任务属性和服务对象上具有较强的“军”的印记,而从单位属性和隶属关系上则是“民”口普通高校,这种亦军亦民的鲜明特色业已成为国防特色大学开展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
近日,国防部新闻局宣布,自2017年起军队不再依托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定向招收和培养国防生,而是改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录取。这一调整旨在进一步拓宽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为更多的地方优秀人才进入军队和国防系统提供宽阔的平台。
因此,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及军队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下,国防特色大学既有实力与能力,又有责任与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勇担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
统筹规划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军民融合创新人才要面向军地、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共同需求,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来支撑。该体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也要满足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特殊需要,要体现出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需求为主要牵引,以国防特色大学为核心力量,以协同式、融合式、开放性、创新性为主要路径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特征。因此,国防特色大学必须要以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意识和姿态,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以大学自身为主体,统筹规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环节、社会实践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集聚军队系统、军工科研院所与企业、政府部门、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多领域教育资源和智慧,努力实现重要参与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共享、要素交融,从而形成多元化、多方位、多要素、开放式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只是人才的一种类别界定,并非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规定。国防特色大学应当积极利用军民融合发展需求方和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参与者在各自领域的战略规划能力,运用反向设计的思维,共同研判军民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及社会对军民融合人才的现实需求,进而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毕业标准,最终依据毕业标准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性与前瞻性,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人才培养的“旋转门”“玻璃门”。
其次,要优化课程方案。课程是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正是不同的课程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专业边界与内涵,进而造成了不同专业人才规格的差异性。国防特色大学应当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模块、优化课程内容、跨界引入课程师资,在巩固基础通识课程、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军民融合发展、国防科技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市场运营管理等课程模块。通过“菜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共育共用”、“借才引智”等模式,确保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再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军民融合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之外的包括战略思维、行业管理等诸多关键核心能力,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这些能力。国防特色大学要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学习诊断和分析,实现过程监测和精准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要强化科研融合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是培养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与保障,国防特色大学应当通过国防特色学科、国防创新团队等自身优势资源的供给,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基础研究项目、工程应用项目,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科研训练和方法论知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军口与民口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了解军民技术双向外溢的内在机理,增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进行技术孵化、成果转化的意识及潜力,为日后通过研发、生产推进军民融合“蓄水”“充电”。同时,要丰富社会实践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共同体,通过搭建大学、军队、企业(包括军口、民口科技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联训、联教的平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军民融合思维、组织管理水平和综合执行能力。
总之,在军民融合发展正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国防特色大学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多域教育资源统筹能力,不断探索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路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努力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作者:张近乐,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