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不久前,首个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周暨百名德国青年中国(江苏)行活动,在“鱼米之乡”江苏太仓拉开帷幕。截至目前,太仓累计拥有德资企业260多家,年产值逾400亿元,已成中国德企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现在的太仓,重要的已不再是量上的集聚,而是质的飞跃,把德企的精髓变成自己的东西。
朱晓宇2004年第一次踏上德国土地,为的是购买德国设备。因为德国企业设备好,能够满足高质量生产的需要。当年,他还没有创立自己的公司。如今,朱晓宇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成为太仓德企生产设备中的一部分。
大量德企落户集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了太仓本地企业近距离观察、学习的机会。太仓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莉介绍,政府部门每年都要组织走进德企活动,组织中德两国间的经理人交流活动,引导企业更好了解德企。
经过20多年的融合发展,太仓德企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人才与资本等方面与民营企业结成了紧密合作关系。不少本地民企在与德企的学习借鉴中,逐渐成为行业领头羊,在技术等层面开展深度合作。
太仓市商务局负责人说:“我们不是一味拼财税补贴、优惠政策,不与其他城市恶性竞争,而是营造良好的营商氛围。”
太仓很早就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推出了面向德企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等司法服务。当前,太仓是中国县级市首个“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
“创新引进”也是太仓服务德企的重要内容。半个多世纪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太仓,德国“双元制”不仅成功被引入,更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考试合格后,不仅有健雄学院的毕业证书,还能获得由AHK总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德国境内证书有同等效力,成为就职市场上的“硬通货”。
近年来,新落户太仓的德企投资结构也在发展变化。中德中小企业工业园内,去年成立的博纳环境设备(太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德方提供技术支持,中方管理团队以管理参股,全权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从德国独资到中德合资,从民企配套到技术合作,太仓对德合作正一步步深入。”太仓市市长王建国表示。
未来,太仓将探索建立“资本+研发+产业+人才”的新型对德合作模式,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作。5年内,太仓将打造对德合作定向自贸区,持续深化与德国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向中德技术人才示范区迈进。
“对德合作推向纵深,充分实现德国先进的基础研究、科技发明与太仓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产业体系及互联网经济优势互补,这是太仓对德创新合作的明日‘路线图’。”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说。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