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6日 星期日

    抗洪前线,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

    ——安徽安庆市抗洪救灾一线党员干部群像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6日 02版)

        进入7月,持续强降雨与上游洪峰过境,给安徽安庆市境内堤防形成沉重压力。在严峻的汛情面前,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共产党员不辱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在雨大风狂处守护堤防安全和万家灯火!

     

        “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抗洪前线,一面旗帜就是一方安澜!”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爱军告诉记者。

     

    “铁人”支书李志强

     

        皖河,长江支流,发源于大别山东南的黄梅尖南麓。潜山县油坝乡唐埠村,就坐落在皖河之滨。

     

        “从7月1日开始,雨就不停歇地下。”唐埠村的村民们想想刚刚过去的抗洪,依然心有余悸——7月2日凌晨,唐埠村旁边的皖河大堤水位高涨,白浪滔天,险情不断。“不好了,在郭南林家屋后的堤坝发生了管涌。”接到先锋组负责人打来的告急电话,唐埠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强火速赶往现场。风雨中,直径一米左右的巨大管涌水流湍急,形成了一个大漩涡,如果不能及时堵住,溃坝在所难免。李志强赶紧做出抢险安排。桩打下去,但棉被、稻草却被湍急的水流冲出来了,李志强抱着两条厚棉被跳向水涡中间。“快扔些编织袋给我。”岸上,几百条编织袋投入水中,管涌渐渐平息了。

     

        “李书记就像铁人一样!”说起李志强跳入管涌,村民赞不绝口。细心人记得,从7月2日抢险,一直到6日,李志强一直守在堤坝上。

     

    身残志坚胡时鑫

     

        “这几天都是他照顾我们,把生活安排得好好的。他比亲兄弟还要亲。”胡三培,是安庆岳西县冶溪镇石咀村大竹组村民,因山体塌方被转移安置到本组组长胡时鑫家,说起这位党员组长,总是赞不绝口。

     

        一直在照顾别人的胡时鑫,自己却是残疾人——54岁的他,右手臂因为十几年前的一次事故受伤被截肢。在防汛期间,他主动承担了该村组的防汛任务,为左邻右舍撑起防汛“保护伞”。大竹,位于偏远的山头,全组18户人家中有10户已搬迁到山下居住,胡三培等8户还留在大山里。连续的强降雨,致使胡三培和本组贫困户胡时友两家的屋后山体发生塌方。庆幸的是,就在山体塌方的前一晚,胡时鑫及时组织了转移。谁知转移安置的房子再次出现险情,胡时鑫又把群众搬到他隔壁兄弟家的楼上住。大雨倾盆,山路泥泞,只有一只胳膊的胡时鑫忙里忙外,一身雨水一身泥。面对村民的感谢,他说:“我是党员,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兵”新传曹松林

     

        在安庆怀宁县清河乡年丰圩的抗洪抢险现场,曹松林被大家称作“老兵”。38岁的他,年纪不大却有着抗洪抢险的“老资格”——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时,正在部队服役的曹松林就随队奋战在大堤上,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一直在浙江从事服装加工的曹松林,6月底回到老家,准备学车、考驾照。7月1日,大雨滂沱中,清河乡年丰圩双排闸段出现管涌险情。正在学车的曹松林,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上堤坝去参加抗洪抢险。在抢险现场,需要在河道一侧用塑料布将管涌出水口堵住,他二话没说脱了衣服就跳下水,及时排除了险情。

     

        扛沙袋、堵管涌、护大堤……哪里危险,哪里就有曹松林的身影。就这样,他连续在堤坝上坚守了5天5夜。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