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6日 星期日

    得文化之精韵 弘艺术以佳篇

    作者:叶培贵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6日 12版)

        门类众多的中国艺术,近年来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历史机遇,艺术图书亦是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本届“中国好书”千挑万选,艰难取舍,最终入选四种:《中国艺术史九讲》《林散之年谱》《水墨戏剧》和《古乐之美》。

     

        它们有一个典型的共性特征:由艺术导入,而进入文化的深处。

     

        洛地之论中国戏剧,时刻以西方戏剧为比较对象,而牢牢扎根中国历史、社会和心理,揭示了中国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方闻积数十年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的功力,提炼出中国艺术的独特手段和特殊价值,描述了中国艺术的生长史,是国际语境下讲述中国艺术故事的重要文本;苏泓月的《古乐之美》,以优美笔调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意义;邵川的《林散之年谱》,是年谱类出版物中别具情怀之作。

     

        随着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资讯的膨胀,一般艺术知识的获得越来越趋便捷,图书出版如何展现其优势?我以为这四种图书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

     

        首先是可靠的学术性。《中国艺术史九讲》的作者方闻是“一位成功地使中国艺术史在美国一流大学扎根并使之成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权威教授”,《水墨戏剧》的作者洛地毕生精研诗词、戏曲、戏剧,其《词乐曲唱》《词体构成》也早已是诗词学界的名著。

     

        其次是深度与广度。洛地对诗词曲剧形式极其熟悉,分析如庖丁解牛,缺乏如此功力,则文化的解说必然虚浮。反过来,若无对历史、社会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则形式的分析也难以搔到痒处。方闻熟知西方学术和西方阅读的习惯,以之反观中国艺术,无论观点的提炼、史实的裁剪还是问题的表述,都始终能够在坚持中国本土立场的同时关注到国际视野,从而产生了东西方文化间对话的巨大张力。《古乐之美》与其说是在介绍乐器,毋宁说是借乐器以说中国审美和中国文化。

     

        最后是艺术的呈现。四种书的编排设计都很大方。特别值得指出的则是《水墨戏剧》和《古乐之美》,前者的插图源于中国水墨画,但是构图、形象和色彩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质素;《古乐之美》则独具中国特色元素。

     

        地道的中国艺术,深刻的文化阐释,精美的编排装帧,使四种获奖图书犹如四颗晶莹的明珠,熠熠生辉。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建设,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作者:叶培贵 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