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以正确历史观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航程

    作者:本报记者 户华为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01版)

        【光明述评】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对历史感的强调发人深思。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

     

        对于一个人,失去记忆等于迷失自我,责任和使命便成空白;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丧失历史的共同记忆,现实和未来就没了依凭,更谈不上文化的积累、智慧的叠加、发展的延续。

     

        面对延绵不绝的时间长河,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潮,如何鉴是非、论成败、知兴替?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至关重要。诚如李大钊所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的纵深,铸就了时代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立足唯物史观,站在中华文明5000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格局,确立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用正确的历史观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航程。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件高不足40厘米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吸引着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人们的眼光。正是何尊上的铭文,让我们知晓“中国”一词目前最早的出处,其所承载的民族共同的记忆和独有的精神世界,以历史为刻度铺展开来。而以史为鉴,似乎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品格。

     

        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成功后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监”即“鉴”,这里体现的便是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借鉴自觉。后来孔子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文明的国度,尊史、学史和治史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绵延传续。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自古以来,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就像慷慨无私的阳光和润物无声的雨露,滋养着文明进步的年轮。

     

        “述往事,思来者”,中国传统思想家始终把过去、现在、未来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具有把自身的社会活动,置于“古”“今”“后”相联系的历史长河中加以看待的自觉自律意识。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古。”

     

        拂去历史的尘埃,不难发现,一个强盛的时代也往往是注重历史的时代。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金戈铁马声里,太史公呕心沥血完成《史记》的著述;贞观之治给后世树立了盛世的典范,同时也留下了《晋书》等二十四史中的6部正史;北宋中期,政治清明、贤才辈出,《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应运而生。其他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彪炳史册的文化硕果也都与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盛世气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盛世修史,盛世重史。这不仅在于丰富繁华的社会积累给修史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站在雄浑强大的时代之基上,人们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有着愈益深切的感受,也更为自觉地从历史中探寻规律和方向。以古鉴今,彰往察来,对于盛世的形成无疑也不可或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数千年文明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历史能教人遇事温故而知新,慎思明辨,判断是非,或法或戒。历史对于培养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得失成败,意义深远,故刘知几宣称其“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鲁迅先生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

     

        一个国家因为有了记忆而更加厚重,一个民族因为有了记忆而得以延续。历史固然属于昨天,但历史关乎今天和明天。诞生在这片国土上,我们一出生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人们明白:离开了对承载民族共同记忆的历史文化的知识梳理、价值提炼和社会普及,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945年7月,陕北的一孔窑洞中,毛泽东与来延安考察的黄炎培进行了一段著名的谈话。黄炎培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无论“窑洞对”,还是“甲申对”“赶考对”,都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主动借鉴。在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我们每每从回望历史、校正史观中汲取力量、找寻方向。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在回顾历史中统一思想,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接连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81年6月,在党成立60周年前夕,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了正确结论和科学总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特别提到了三个时间词语:昨天、今天和明天;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熔铸出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从宏观上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时间轴,体现了清晰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

     

        闯新路,开新局,谋新篇。面对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面对不曾遇到的复杂情况,怎样树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走好今天的路也要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正是在深刻总结汲取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史、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我们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历史眼光。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2014年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至今,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或唯物史观相关问题已达5次。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历史,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探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从历史的视角看复兴之路,“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2016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涉及“狼牙山五壮士”和邱少云烈士名誉权侵权纠纷等5个典型案例。近年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一批涉及侵害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名誉、荣誉等案件,用法律手段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护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和民族感情。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把历史当作“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否定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把历史行为庸俗化;一些“神剧”和戏说作品随意裁剪,用恶搞代替创作,以“想象化”的方式消费历史,以“泛娱乐化”消解意义价值;用悲欢离合的煽情叙事取代大是大非和历史规律,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苏联解体就是前车之鉴。从否定列宁、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苏共历史,其结果是苏共形象被玷污、信念被动摇、思想被搞乱,终致亡党亡国。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不仅仅是事件和人物的记录,更是历史观念和价值内涵的凸显。“坚持正确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正是要提醒世人,以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眼界去考察历史,决定着我们能从史实中构建出怎样的“意义世界”。而这其中,历史教育特别是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历史教育尤为关键。

     

        环顾世界,重视历史、强化历史教育已然成为潮流。在希腊雅典,小学的第一课,要到雅典卫城去上。雄伟精致的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文明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让小学生到这里来上第一课,就是要让公民从小就记住希腊文化,热爱希腊文化,传承希腊文化。在德国,定期访问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或参观展览也是历史教学的固定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英国和美国相继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素以悠久灿烂历史文化自豪的法国人视历史教育为国之大事,中小学12个年级中有10个年级开设有历史课;2006年、2011年,韩国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历史教育强化方案》,以专门法律形式来强化历史教育……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2015年的“开学第一课”,把全国中小学生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既是面向学子们的“开学第一课”,也是面向全体民众的公开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次次在人们心中升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经党中央批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反映党的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党史通史基本著作,深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短短三个月发行便突破百万套。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我们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就要让历史告诉未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问题,从历史的百科全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5年8月23日,一场历史学家的盛会在中国济南举行。85个国家和地区、2600余名中外学者、首次在非欧美国家举办……这些关键词赋予这场“史学奥林匹克”与众不同的意蕴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再次表明我们把历史和历史研究置于有关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来看待。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历史,诉说着过去、定义着现在、引导着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唯有端正历史观,才能擦亮一切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

     

        擎起历史的火炬,让它照亮前行的路。

     

        (本报记者 户华为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