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民生中的民声】
“原来居住的地方太恼火(糟糕)了,道路坑洼不平、灰多、噪声大、电力线路经常出问题停电、80多户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回想起原来居住的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拆迁安置户詹华书连连摇头。自从2015年10月被安置到锦江区白桦林路199号的东景家园小区后,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他说:“棚改让我的生活安逸了许多!”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詹华书一家在成都市二仙桥西北一路1号一套只有32.85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居住了30多年,而现在,他们一家住的安置住房是标准的两室一厅,有81.19平方米。
房屋面积变宽了,但詹华书并没有掏一分钱。不仅如此,詹华书还根据成都市棚改政策,从棚改办领取了临时安置补助、搬家补助、政策性补贴、旧房装修补偿、新房装修补偿等各种费用共计3.6万余元。
近年来,成都市在棚户区改造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全面推行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基础的模拟搬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以群众意愿确定补偿安置方案,货币化安置和产权调换实物安置相结合,棚户区群众真正得到了发展的红利。
在模拟搬迁启动后,房屋征收部门即入户对居民改造意愿进行调查。同意改造户数未达到95%的,终止模拟搬迁。当同意改造户数超过95%,才进入下一个步骤——对房屋进行初次评估。然后,根据调查登记和评估结果,拟定模拟搬迁补偿方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后公布,第二轮征询群众意见。最后,进行到模拟搬迁协议的签订阶段,只要有95%的住户签协议,就可以做出征收决定。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例经申请由法院强制执行搬迁的住户。
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改造项目涉及职工宿舍37栋,住户约1800户,改造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多数是连厨房、厕所都没有的筒子楼,不仅没有公共配套设施,安全隐患也严重,群众改造呼声极高。成华区政府指定区危房改造办公室作为实施单位,采取模拟搬迁的方式对该片区实施改造。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对补偿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大化满足居民补偿安置需求。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和群众基础工作到位,该项目签约工作非常顺利,启动43天模拟签约1700多户,签约率达96%,其中选择货币化安置的比例达到了95%。
如何正确面对并适当引导居民对于补偿方式的选择,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的关键问题。成都市根据群众需求,加大了货币化安置的比例。成都市房管局棚改办的调查显示,在成都中心城区,2012年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的总额占投资比例的53%,2013年占投资比例的61%,201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75%。
与此同时,成都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对棚户区改造的配套文件,对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均提供原地或就近安置、异地安置和货币化安置。项目地块为绿地、公建配套用地,无法实现原地返迁的,提供就近、异地安置和货币化安置,满足群众实际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棚户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2013年至2016年,成都市共完成棚户区改造386.7万平方米,改造户数62351户,完成投资436亿元。
(本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