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社会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

    作者:杨毓康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8日 07版)
    山西农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牛颜冰(左二)在吕梁市方山县路边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分析讲解一株车前草的生长状况。(2016年摄)新华社发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宣传传播、调查研究、社会公益、创业实习等。我曾经参加或带领同学参加过其中三类社会实践,行经全国19个省市。结合个人的实践经历,简单谈一下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

     

        大学生们,一只脚停留在学校,一只脚迈向社会;社会实践则是我们更好完成过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实就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推进这一过渡。或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社会实践是第一次离开家庭与学校的呵护,因而在好奇与欣喜中夹杂着担忧:外面世界是什么样的呀?我会看到、遇到、学到什么呢?能否完成社会实践呢?

     

        我们理想中的社会实践,是第一次在与同龄人同吃同住中运用并检验所学知识,认识以至服务社会,发现乃至突破自我。于我而言,恰是如此。湘西石牌镇中心小学是我们学院的定点支教点,大一暑假我和同学在此支教了20天。我自己就是从农村考到天津去读书的,当我再回到农村且是更偏远的农村时,看到的是很多“小时候的自己”。一方面,我用心帮助这些“小时候的自己”;另一方面,在接触他们并反观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养成了溯源性反思的习惯,将小时候的诸多经历,经过这次实践加以再思考,转化成人生财富。

     

        不可否认,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我接触比较多的,就是目前社会对大学生支教实践的质疑。确实,短期支教可能存在很多毛病,比如前期准备不充分、未对支教者进行严格考核和培训、支教地点经常变更没有可持续性等。

     

        我认为,社会实践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有时并不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开展实践——毕竟我们大学生还没有完全熟悉社会,这种不熟悉,不仅存在于支教这类社会公益实践中,只不过比之其他类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类实践尤其是支教更易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在种种质疑声中,社会实践往往显得投入多产出少,“去了总比不去好”成了主流论调。

     

        我认为,在进行社会实践时,一定要把握好我们大学生正在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个过渡性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审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意义,或许可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呈现出新的面貌。比如,南开大学自去年起开始了有益尝试: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立项结合,对实践队集中提供各类资源;同时又对实践队进行分类指导、专题培训和线上授课,针对性地解决我们的困惑。得益于此,去年由我带队的“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班级暑假实践队”,最终效果就很好。

     

        (作者:杨毓康,系南开大学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