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短评

    精准扶贫要从“根”上着力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09版)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深层次看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在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技能水平越来越密切相关,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捐款捐物式的脱贫,能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一时之困,却难以实现可持续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才能保证受助者彻底摆脱贫困。大连万达集团在丹寨的扶贫实践,就是从“扶真贫、真扶贫、可持续”的理念出发,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媒体扶贫,为贫困地区注入可持续的脱贫基因,这也是丹寨扶贫模式的闪光点。

     

        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当此之时,必须更加注重克服扶贫工作中“短期行为的专制”,即为完成考核任务采取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甚至弄虚作假,搞“装儿子”式扶贫等闹剧。如果扶贫不注重从“根”上着力,彻底拔穷根,那么脱贫成效难免出现反复,脱贫群众难免返贫,这绝非我们期待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脱贫也是告别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文化扶贫的内涵。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习惯、风俗、心态、价值观念的封闭落后。现代社会通过分工创造价值,如果贫困群众因为文化隔膜融入不了现代社会,就难以通过参与社会分工创造价值。文化扶贫就是要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培育贫困地区和群众的“造血”机制,促进精准扶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