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夏季达沃斯】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技术革命的成果能否公平地惠及各方,如何解决在增长中带来的包容性不足的问题,这是世界各国要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应对的问题,也是本届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嘉宾们热议的问题。本届论坛的主题就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共享经济增长成果,不仅要让本国人民有获得感,还要让更多国家及其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在论坛上,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一系列实践广受关注,引发热议。
中国包容性发展成就巨大
就业是包容性发展的根本。李克强总理在本届论坛开幕式的主旨发言中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四年来新增城镇就业5000多万人。所以,有国际权威机构在进行多项经济指标评估中,把中国的就业表现列在世界各国的第一位。
减贫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义。过去30多年,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目前中国还继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要使剩余的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可以说,中国成为各国减贫的典范,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得更好,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更有活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大步增长,为世界各国有目共睹。在本届论坛的“中国消费阶层的全球影响”会议上,与会嘉宾就“庞大的中国消费阶层到底在如何改变世界”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认为,中国消费者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一方面,2016年中国国内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4.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人每年购买大量国外消费品,仅2016年就进口了1.6万亿美元的产品,全年出国达到1.3亿人次。预计到2030年,中国消费者对全球消费支出的贡献将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包容型世界经济普惠全球
当今时代,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经济全球化路在何方?习近平主席在去年G20杭州峰会上就已指出,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推动包容性发展,必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当然,这种经济全球化不能只让少数国家及其人口获得的多,而大多数国家及其人口获得的少,而应该是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模式,让全球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共享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
言出必行,“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维护多边贸易金融体制的中国方案和贡献,有力维护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每个人都很欣赏中国关于全球化的主张和承诺。”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世界不再是单极的,而是多极的,需要各方参与进来。”
与会专家和企业人士强调,面对经济下行的风险,各国更应该抱团取暖,以开放的胸怀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他们纷纷指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包容性不断增强。与以往的工业革命相比,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可能性,因为新技术创造了大量新供给和新需求,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也给各方带来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不过,前提是不应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因为技术创新需要有开放包容的环境。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告诉记者,全球化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化的变革,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了。比如数字经济本质是要有数据,而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很多数据。但怎么把数据进行汇集,给社会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这就需要各国通力合作,采取保护主义是行不通的。
(本报大连6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曹元龙 吴琳 李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