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作者:刘建武 吕开武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6日 11版)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为了更好地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和平与发展两件大事,促进中国和各国的互利共赢,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把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谱写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篇章。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大趋势的必然要求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提出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顺应当今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的整体相关性日益密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国际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也不再仅仅依赖于双边的合作和交流,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多边的协调和沟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20世纪以来,人类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也经历了残酷的热战和冷战,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劫难和伤害并未远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无穷的灾难和痛苦。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才是人类告别痛苦走向光明的唯一正确选择。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挂在人类的头顶。“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是近百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和昭示。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主张平等交往、和平相处、相互合作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主张“礼行天下”“协和万邦”,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向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源自于这种追求和平合作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键在行动

     

        伟大的思想需要伟大的实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识是前提,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共同朝着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的方向坚定前行。

     

        要在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大国之间的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各国之间有矛盾、有分歧、有争端是正常的,要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互商互谅,协商对话,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根本方法,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要在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当今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全球性挑战相互交织,从而使各国的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不安中收获自身的和谐稳定。各国应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化危机为生机,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要在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能在坚持开放和创新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如果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当前的危机和衰退,而且还会缩小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空间,导致“双输”的局面。全球经济治理应当秉承开放精神和互惠原则,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要在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文明之间需要的是相互对话而不是排斥,相互交流而不是取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根本精神,仇恨和偏见是影响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平共处与和谐共生。

     

        要在环境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保护、只顾利用不顾建设。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今世界应当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走人类永续发展之路。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引导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和问题就停下前进的脚步,更不能开历史的倒车,搞“逆全球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脆弱,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和封闭排他的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历史证明,搞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的保护主义是行不通的。正确的选择是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国际上有一些人把经济全球化的收益看成零和游戏,认为别国的收益就是本国的损失,他国的壮大就是本国的衰落。这一狭隘认识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放弃合作、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要筑起一堵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隔离墙。这种只求本国发展利益而不顾他国合理关切、妄图独善其身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跳出零和博弈的旧思维。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我行我素的单边主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主权制度是二战后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对此,应当进行改革,使之不断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上个世纪所经历的那场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伤痛。在当今世界,一些人的身体进入了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的老框框里。现实中对抗性军事联盟、势力范围、代理人、保护国等旧的国际政治模式仍有一定市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能搞远近亲疏和排他性安排,也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简单划线。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只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作者:刘建武 吕开武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