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让两岸民众走得更近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马跃华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4日 03版)

        【聚焦海峡论坛】

     

        “谢,就是言身寸,就是要言而有信,身体力行,行为有分寸,这就是我的姓氏所蕴含的道理。姓氏文化是最通俗的文化,而其中蕴含的价值观,能给两岸交流提供正能量。”来自台湾台中的谢坤宏这样解读自己的姓氏。这是谢坤宏第二次参加海峡百姓论坛,对于祖籍晋江的他来说,每次到福建都有种回家的亲切感。

     

        近日,来自台湾各地的8000余名嘉宾参加了第九届海峡论坛的各种交流活动。以“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九届海峡论坛,让两岸基层民众走得更近了。

     

        一湾浅浅的海峡,曾经让余光中写下“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无奈乡愁。而今天,海峡之水,在有情人眼中,已经变成了浪漫的象征。近日,海峡论坛第一次举办两岸美丽新人集体婚礼,100位喜结连理的新人一同体验闽南传统风俗文化,携手“跨火盆”、佩戴“早生贵子”香包。

     

        台湾的韩滨与福建的颜扬泓,在一次相亲会上一见钟情。他们说,第一眼的心动,就好像应了那句话——“你跨海而来,是为了与我相遇”。为了让这段两岸婚姻留下更深刻印记,他们报名参加海峡论坛的集体婚礼。他们说,海峡的见证,让彼此对爱情更加坚贞。

     

        海水阻隔不了两岸的亲情、友情、爱情。台湾宗亲许宸杰带着儿子和父亲一家三代人来参加闽台“同名村 心连心”联谊活动。许宸杰说:“我和父亲经常来大陆,这次觉得一定要带12岁的儿子回来看看,让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祖辈居住生活的地方是怎样的。”参加完海峡论坛的活动,许宸杰一家人还前往泉州祭祖。

     

        海峡两岸的130多位宗亲代表参观了厦门海沧青礁院前社。与往届活动老年宗亲居多不同的是,今年的联谊活动上,来自台湾的中青年占了近半数。“这和我们在彰化种的菜没有差别啊!而且你看那个古厝,造型是不是和台湾的古厝也差不多?”杨曜诚和老师卢用章交流着。在院前社,他亲眼看见整洁的村道、热情的居民、保留完备的红砖古厝、手工DIY体验馆以及三五成群的游客,不禁发出感慨:“这简直是生态文化村落的典范。”

     

        年轻人热爱新鲜事物,老一辈则在寻找一份淡淡的乡愁和传统文化的悠远记忆。在青礁慈济宫,来自嘉义的宗亲周清水和同行的宗亲虔诚上香、祭拜,“我们同宗同门同信仰,这种文化的根是无论如何都忘不掉的”。周清水说,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持续办下去,扩大交流面,众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就开了一个好头。

     

        有人用语言倾诉,有人用歌声表达。“一湾海峡的两岸,住着一家人,唇齿相依,情谊比海还深……”台湾歌手熊天平和大陆歌手杨洋这对夫妻在海峡论坛期间深情合唱了《一家亲一个梦》,引发了现场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鸣。

     

        (本报记者 罗旭 马跃华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