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3日 星期五

    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3日 04版)

        “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北京将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树立‘雄安新区需要支持什么,北京就坚决支持什么’的意识,主动加强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对接、服务保障和协同联动,真正做到思想上深刻认识,感情上深刻认同,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区建设。”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部核心功能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发展新的两翼。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北京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非首都功能疏解近期、中期、远期任务,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市发改、经信、商务、教育、医疗等有关部门聚焦四类优先疏解领域,主动对接国家相关规划,分领域制定实施疏解方案,扎实推动一批疏解项目。

     

        支持雄安新区的建设,北京正积极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控增量、疏存量有关政策要求,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中。同时发挥北京的优势,在规划、政策、交通等方面做好对接。

     

        在规划方面,目前雄安新区还处在规划阶段,如白洋淀生态治理修复、雄安新区的规划等。北京将与各方共同打造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成片森林和湿地,共同保护好“华北明珠”白洋淀,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在政策方面,北京将积极进行相关政策的衔接。

     

        在交通方面,北京正积极加强与雄安新区的交通对接,积极推动城际铁路联络线、新机场高速等一批交通一体化项目,优化与雄安新区的通达网络,加快形成京津保地区0.5-1小时交通圈。

     

        在公共服务方面,目前雄安新区三个县的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北京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建医院分院、学校分校等方式,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时支持在京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雄安新区转移,提升当地公共服务水平。

     

        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向雄安新区聚集,推动符合条件的高端创新产业向雄安疏解转移,共同打造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引领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全力配合雄安新区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发展好。

     

        同时,北京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新契机,着力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更大进展和成效,以更高水平规划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转移,引导北京人口随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区转移,促进北京新的“两翼”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北京集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与拆除违法建设,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等城市管理措施结合起来,与人口调控目标挂钩,确保完成年度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调控任务。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带动下,北京市常住人口连续3年保持增量、增速“双下降”态势,2016年为2172.9万人,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较上年下降3%。

     

        未来,北京将做好城市副中心建设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协同联动,推动建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共同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让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成为激荡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