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铃(1914—1995)是我国著名的小说戏曲研究专家,尤以《金瓶梅》研究而享誉学界。吴晓铃对《金瓶梅》研究最突出的贡献,是最早将“《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说”传播开来,且为其进一步延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金瓶梅》问世于明代中期,原作未署著者,相关的说法与传闻多样,差异很大。明代主要有三种说法,沈德符认为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袁中道认为是“绍兴老儒”,谢肇淛认为是 “金吾戚里”的“门客”,均未谈及具体姓名。入清以后,关于《金瓶梅》的作者,主要有王世贞、薛应旗、赵南星、卢柟、李贽、李渔等说法,其中王世贞说影响最大。
1934年1月,吴晗于《文学季刊》创刊号发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否定《金瓶梅》的作者为王世贞的说法。1935年秋季,吴晓铃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二年级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习,他在《关汉卿里居考辩·附记》一文中说:“我从事学习古典文学是在1935年秋季从北京的私立燕京大学的医学预科系转学到国立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系三年级时开始的。那时年少气盛,总想攀高峰,攻难关,曾经矢志在戏剧方面试图解决环绕那位‘初为杂剧之始’的关汉卿的一些聚讼莫定的问题,如生卒、里居和作品真伪。在小说方面企图把号称‘第一奇书’的《金瓶梅》的作者考证出来。”撰于1939年9月的《读曲日记》又说:“余尝发大愿二,一为详考关汉卿之生卒里居,此已写定专文;一为详考《金瓶梅》之作者,今亦略具端倪,惟未臻成熟,尚不便发表耳。”这说明这一时期,他已对《金瓶梅》作者问题有了初步的想法。
1962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金瓶梅》一节由吴晓铃执笔,该书认为,“《金瓶梅》作者的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都无可查考。不过,从《金瓶梅》里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熟练地运用山东方言,有是山东人的极大可能,兰陵正是山东峄县的古称”。同时,此页下又有脚注解释:“《金瓶梅词话》本欣欣子所载序文说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实际上欣欣子很可能也是笑笑生的化名。另外,有人曾经推测作者是李开先(1501—1568),或王世贞(1526—1590),或赵南星(1550—1627),或薛应旗(1550年前后),但是都没有能够举出直接证据,李开先的可能性较大。”可以说,这是李开先为《金瓶梅》作者说的真正开始。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教材提出《金瓶梅》的作者为李开先后,受到学术界关注和重视,或质疑驳难,或引申拓展,至今影响仍然很大。如朱星重倡“王世贞说”,对“李开先说”持否定意见。他在1979年第3期《社会科学战线》发表《〈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逐一列出十二个《金瓶梅》作者,李开先位列其一。朱星评论说:“李开先较有条件,他是山东章丘人,著《宝剑记》,与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称明末三大传奇。但问题是他官儿还不够大,他是嘉靖己丑进士,除户部主事,改吏部历员外郎中,擢太常少卿。又时代较早,他生于一五〇一年,死于一五六八年,严嵩死于一五六六年,李开先不可能在死前三四年内写出一百回长篇巨制。又李开先与夏言(明嘉靖时宰相,为严嵩所谗杀)不睦,但与严嵩无怨。因此,李开先毫无必要在死前三四年(也正是严嵩死后三四年)中急忙写此长篇小说来影射讽刺严嵩。因此,《金瓶梅》的作者也不会是他。”这是较早,也是较有针对性的一次质疑。长期以来,支持与补充“李开先说”者亦不少见,如1980年后,徐朔方先后刊发《金瓶梅的写定者是李开先》《金瓶梅成书补证》《金瓶梅成书新探》等文,从《金瓶梅词话》与李开先《宝剑记》的相互关系,力主李开先是《金瓶梅》的写定者;1988年,卜健出版专著《〈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从李开先之生平行实与宦迹游踪、作品的成书时间、兰陵笑笑生的考辨、创作及美学思想等方面,支持《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说”。
吴晓铃的《金瓶梅》作者说,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学术意义和价值深为学界所认可。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吕薇芬发表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上的文章《川水虽逝却留痕——纪念吴晓铃先生》说:“关于《金瓶梅》的作者,众说纷纭,有王世贞说、赵南星说、李开先说等等数十种。先生是较早提出作者为李开先的人。……他从版本、从《金瓶梅词话》用的文学语言、《词话》中的情节与李开先的家事作对应比较、《词话》与李开先所作戏剧作品《宝剑记》作比较等几个方面着手,来证实李开先是《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在文献及考古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从作品本身寻找内证,探索作者的身份,确实是另辟蹊径,引人深思。”
虽然同主“李开先说”,徐朔方、吴晓铃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以为《金瓶梅》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李开先仅为最终的“写定者”;而后者则以为是李开先的独立创作。在讨论《金瓶梅》作者的过程中,吴晓铃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欣欣子的《金瓶梅词话序》、李开先个人的经历、李开先家里的人和事件、李开先所接触的人、《金瓶梅词话》和李开先的《宝剑记传奇》;即既注重作品本身的考察,也重视作品的素材来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及文人经历等,当代其他的《金瓶梅》作者研究基本也是沿着此路径。吴晓铃先生同时是一个功底很深的语言学家,他重视语音研究而质疑词语的类推,认为词语在语言词汇学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一个词可能既属于北方官话区,也流行于上江官话区和西南官话区;根据作品里的词语来推断作家的母语,并从而指证其籍贯是很危险的,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种衍璋发表在《内蒙古电大学刊》1991年第1期的文章《兰陵笑笑生·李开先和〈金瓶梅〉》记载,吴晓铃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曾讲述鉴别《金瓶梅》作者的六条线索:(一)作者是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人。(二)作者应是山东人。(三)作者熟悉嘉靖年间的北京。(四)作者在北京做过官。(五)作者在京居官与首辅不谐,因而罢官归里。(六)作者对非正统文学熟谙、爱好,且有造诣。此六方面固然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对正确认识和研究《金瓶梅》作者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金评梅》是我国古代争议最大、谜团也最多的一部小说,有关此书作者的说法至今已有七十种上下,“李开先说”只是其中之一。对这部书作者的探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一个最终的答案。然而,只要我们沿着前人所开辟的正确道路不懈前进,就一定会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
(作者:许振东,系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