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神州·生态故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提到江南水乡苏州,总是绕不开一个“水”字。
水域面积占全市42.5%,大小湖泊384个,各级河道2万多条……因水而美、因水而名——水,赋予苏州别样的灵动与神韵,也带给这座城市“别样”的困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日益显现。
水城如何治水护水?苏州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答卷。
强力治污,全面改善水环境
白墙黛瓦、河道婉转,漫步在苏州平江路,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条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巷,如今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也因此成为苏州最具水城韵味的一处古街区。
往来的游客沉醉于平江路的美好,而长期居住在这里的朱红梅则见证了这条古巷从不美好到美好的“进化史”:“前些年,每到夏天,这儿的河水又黑又臭,我们都不敢开窗。现在治理好了,水清了,环境当然更好了。”
朱红梅感受到的变化,源自苏州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近年来,苏州古城区持续开展“截污、清淤、活水、保洁”水质提升行动,在截污控源的同时,共对城区110条110公里河道进行疏浚,57条河道黑臭现象全面消除。同时,实施河网“自流活水”工程,改善河网的水流流动速度,让水活起来。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自流活水、长效保洁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苏州城区水质总体由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环城河等重点区域达到Ⅲ类标准。
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只是苏州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苏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国荣告诉记者,为改善水环境,苏州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并持续加大农村污水处理的收集和处理力度,“去年,全市1580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目前,全市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85%,农村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5%。今年,我们将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村一档’和服务农户花名册,强化对污水接入、管网衔接等运行状况的监督,定期监测进出水水量、水质,确保全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
生态修复,着力打造水景观
夏日,常熟南湖湿地公园铺展出一幅碧水绕岛、鸟唱虫鸣的生态画卷。这样的画卷来之不易——尽管曾经风景优美,湖内小岛星罗棋布,芦苇湖草丛生,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然而由于筑圩围垦及鱼塘建设,南湖水位逐渐下降、湖面逐渐变窄。为修复生态,苏州在南湖湿地中心区实施南湖荡湿地恢复项目,如今,南湖生态日趋平衡,多年来被鱼塘蚕食的湖面已是碧波万顷,回归的飞禽也逐年增多。
随着对生态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苏州自然湿地保护率从试点前的45%升至53.8%,并新建了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小区,逐步还原自然水生态。目前,苏州水域面积保护率达到100%,为区域水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的水域空间基础。
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夏坚介绍说,为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苏州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加快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根据河道的不同功能,因河制宜,做好生态化改造,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成自然型、亲水型、环保型、景观型生态河道782公里,多种形式生态护岸693公里。
对水城而言,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后,如何将水文化更深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灵魂同样值得思考。苏州,选择在“两河一江”上做文章。
“大运河、环古城河和胥江共同构成了最古老也最具象征意义的苏州市水系宏观格局,‘两河一江’既是孕育苏州水文化的摇篮,也是‘东方威尼斯’标志性符号。”夏坚说,“以环古城河清水工程为例,沿线打造的全长15.5公里的古城河健身步道连接相门桥、姑胥桥等,串起了这座城市的古韵今风,还原了传统的江南水乡生活。”
如今,平江路、山塘街等古街再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诗情画意;同里、周庄、木渎等古镇通过活水畅流,水体透明度大幅上升;拙政园、网师园等园林内水体清澈见底……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韵风光再现水城苏州。
(本报记者 陈晨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