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6月14日清晨,一场如期而至的适时大雨,将纽约洗涤得清澈明亮、燥热顿减。当天,来自中美两国著名智库的专家、官员、学者前往位于曼哈顿的知名美国智库亚洲协会,参加由该智库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为期一天的中美高端经贸对话会。
相互依存的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基础
中美两国建交38年来,经贸合作成为纽带,在中美双边关系中发挥着“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每次中美经贸关系的重大突破,都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每次中美关系的转圜,都离不开经贸关系的稳定器作用。诚如中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所言,在“中美这组当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经贸合作是最积极、最持久的推动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在对话会上致开幕词表示,中美两国元首今年4月举行海湖庄园会晤,是两国关系在新时期的一个良好开端,一个积极象征。董建华表示,中美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迄今,向对方投资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特征。随着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更加“相辅相成”。过去数年中,两国在经济领域还共同努力完成一系列大事:中美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首次进行金融合作;面对气候变化,两国合作创造了全球历史上、国际关系中最成功的案例;在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时,中美再度联手让疾病及时得到控制……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介绍,中美经济合作的“百日计划”已经取得成果,7月底时两国领导人将宣布一年、两年或未来的合作计划。他说,对于开放还是孤立,中国站在开放一边,因为开放能促进创新,导向新的机遇,为世界经济创造新的活力;对于连接还是分离,中国站在连接一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通”就是明证。他表示,“货币战争不是选择,单边保护主义不是选择”。
澳大利亚前总理、亚洲协会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陆克文发言表示,美国公众对发展健康的美中关系高度认可,非常希望了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协会能够成为一座搭建美中两国间增进了解的桥梁,“我对此感到十分自豪”。
布隆伯格有限合伙企业创始人、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说,美中两国通过成功合作来应对全球挑战至关重要,“我们愿意为美中关系发展、两国投资者提供帮助”。两年来,我们就美中经济关系问题举办过讨论会,向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等。布隆伯格认为,历史的经验证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好措施之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很好范例。此外,美中两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十分重要。
要让中美经贸合作给世界惊喜
董建华表示,“冷战”时期的合作是为了安全,而现在中美经贸合作是为了有利中美、造福世界。
亚洲协会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库特勒说,美中合作有助于稳定的经贸关系,“能给世界增加亮点,而非热点”。
中国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是一个创新,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能够早日实现。
崔天凯表示,美中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分担着世界责任,我们的经济力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中美应该携手建立更为合作的新体制。中美两国有勇气、智慧和决心来应对挑战、承担责任,创建有利于两国、有利于世界的关系。我们应该为建立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而努力,以应对我们的共同挑战。
亚洲协会总裁施静书表示,世界需要中国,美国也希望看到中国发挥全球性作用,“一带一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倡议。未来10年,中国全球性参与不可或缺,不仅仅包括“一带一路”倡议,还包括改善世界人民生活的其他方面。美中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帮助其他国家。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能为人类下一代的生活创造更好的基本条件。
扩大双向投资奠定稳定“婚姻”
与会者并不讳言,中美两国未来经贸关系既存在机遇,也有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加大相互投资,使两国经贸关系成为像婚姻关系一样稳固的、长久的关系。
有美方与会者提出,希望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能帮助重建纽约陈旧糟糕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此,中国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副司长肖渭明坦言,“从机场一路看过来,纽约的道路基础设施不如北京和上海,甚至不如一些新建的城市。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想来帮助美国改善基础设施,希望美国在法律制度层面对中国企业开放”。陆克文则表示,美方长期关切中国开放投资市场,这也影响到美国对中国打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门。
美中双边投资协定(BIT)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话题。自2008年启动BIT谈判以来,双方迄今已经举行了34轮谈判。中方希望BIT谈判早日取得成果,中国商务部《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指出,BIT将为中美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美国企业对华投资,让美国企业分享中国开放红利。
令人欣慰的是,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推进美中BIT谈判。美国财政部部长姆努钦日前表示,在有关诸如美国牛肉出口、中国对生物科技进口和能源产品规定的磋商取得进展后,特朗普政府计划重启美中BIT谈判,促使美国公司更大范围地进入中国市场。
(本报纽约6月14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