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语文卷:化人以语 育人以文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06版)

        【命题专家详解高考出题思路】

     

        高考首日,语文试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进一步巩固了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凸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9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份,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与合理难度。

     

    精准传递核心价值

     

        作文历来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命题专家表示,全国卷3道写作试题的命制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举例来说,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潮流,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讲好中国故事”。

     

        “语文试题还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发展蓝图。”相关专家举例说,如江苏卷语言运用题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等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语文充分发挥在文学作品、媒体文章等文本中广泛取材的优势,通过大量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命题广收博取,精心选萃,试题材料着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品德情操。文言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在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全国Ⅰ卷中谢弘微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中赵憙耿直磊落、忠于国家,全国Ⅲ卷中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他们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高考命题组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全国卷语言运用题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专家指出,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在命题设计中嵌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家国情怀、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与家国、社会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全覆盖

     

        专家表示,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语文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看似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实则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的考生脱颖而出。

     

        此外,记者注意到,今年语文试卷客观题数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客观题总分值相应增加14分。对此,专家解释说,通过这种调整,考生书写总量有所下降,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综合分析、文本鉴赏等能力,考查目标更为明确,干扰设置更为灵活,可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实现考试选拔功能。

     

        “我们还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专家指出,在题型设计上,今年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这样的测试,基础性、综合性更为突出,区分度更为明显。同时,还将引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对语言表达中逻辑推断的考查,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信号——日常教学应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结合,学用并举。”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