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

    武汉的“水文章”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4日 05版)
    5月31日,武汉长江右岸新江滩——青山江滩二期开园,昔日荒地变身海绵江滩。魏铼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武汉园博园 光明图片
    市民在武汉东湖绿道休闲游览。新华社发

        【寻找治理“城市病”的良方③】

     

        “武汉将对长江沿线生态滨水岸线、重要景观廊道开展生态修复,延展和提升两岸江滩公园。”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何灵聪说,“长江主轴”规划体系构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将于今年年内完成。

     

        这一方案为绿色生态江城建设又添上了亮丽的一笔。近年来,武汉将生态建设、人文情怀融入城市发展,让城市显山露水,生态建设给“江城”人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

     

    1.建设海绵城市,做好江城“水文章”

     

        提到武汉,人们会想到黄鹤楼。诗仙李白留下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的“江城”成为这座城的千古美名。

     

        江城诸多地名与建筑,是治水的见证与缩影。晴川阁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张公堤既阻挡了洪水,又圈出了汉口的雏形。龙王庙是抗洪的望哨,江滩公园的“武汉防洪纪念碑”更是这座城市同舟共济的精神象征。

     

        武汉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忧,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武汉在历史上是一块沼泽地,择水而居、与水共生,背靠大江大湖,地势低又排水不畅,与生俱来就面临着兴利除弊的难题。

     

        一到雨季,武汉就好比一个地势低洼的盆子。每年的六七月遇暴雨都会出现水漫街道的景象,让武汉人民揪心。

     

        2016年7月初,武汉市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市中心城区遭遇严重的内涝。汉口江滩亲水平台完全被淹,城区多条主干道严重渍水,地铁四号线数站入口变成了水帘洞。南湖出现湖水倒灌,导致南湖小区浸泡在水中十余天。不少家住南湖小区的市民有家不能归,家中的不少电器与家具已被泡坏,损失严重。无情的水灾威胁着江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民治水刻不容缓。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多次调研治水,再三强调江城治水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并指出,今后武汉治水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即“四水共治”。

     

        2017年年初,武汉市明确水优势是城市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四水共治”是武汉的“生命线工程”。武汉要以“四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以“四水共治”实现“水患”转为“水利”,让武汉人民共享治水新成果。

     

        据统计,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排水水系,现有泵站总抽排能力980立方米/秒,综合评估现有排水设施的能力,仅能抵御小时降雨量34.5毫米、日降雨量100毫米内的暴雨。武汉全市所需的抽排能力为2000立方米/秒,在2017年汛前,中心城区要建成16个骨干项目,2021年建成汉口地区排水深隧系统,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才能达到“20年一遇水平”。

     

        2015年4月,武汉入选我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连续3年获得每年5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

     

        位于汉口西北郊的一块50多公顷的土地,是武汉金口垃圾场,来自汉口片区的城市垃圾集中在这里,等待着被消纳。垃圾场日积月累,产生的填埋臭气、垃圾渗滤液等污染物,对旁边小河产生了二次污染,造成了安全隐患,这里也成为人们远离的“孤岛”。

     

        60多岁的张老先生一直住在这里,整日臭气熏天,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也不敢开窗,恶劣的环境让不少居民无奈地搬了家。

     

        这样一个令人逃离的垃圾场,从2012年申办到2015年主办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仅三年时间,就变成了武汉百年城市生态样本、全国最大的海绵公园——园博园。

     

        金口垃圾场的生态修复工作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好氧降解技术,以加速垃圾的降解。同时,采用特殊材料将地下垃圾完全封闭起来。这样,治理后的垃圾场成为无异味、不流污水的“净土”。同时,这里还修建了6个容量各200吨的弃流池,以及12个雨水花园。雨过天晴时,全园可将雨水储存。下雨时,又可吸收近七成雨水,不再畏惧暴雨天气。

     

        臭味没了,四处鸟语花香,集净化、蓄水等功能为一体的武汉园博园的建成,让这里10万居民受益良多。据调查,园博园开建后,周边社区约有600户居民搬回,许多居民加入了园博志愿者队伍。张老先生是其中一员:“看,这里多美。我做志愿者,是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园博园的历史与现在。”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形象工程,老百姓的真实获得感是检验工程好坏的标准。在海绵化改造初见成果的青山区,市民欣喜发现,被洒水车冲刷后的路面不再像以往那样湿漉漉了。在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的装点下,路面好似一块海绵,迅速吸干了多余水分。

     

        今年,“海绵建设”进入考核年,国家将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检验。目前,武汉市青山区临江大道、临江港湾小区等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经过雨水的“实战”考验,效果良好。

     

        为民治水,变“水患”为“水利”,在武汉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上善若水,依水而起,在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武汉已步入了长江建设的新时代。

     

    2.融入人文理念,构建宜居生活圈

     

        江城的设计与布局,始终将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宜居舒适度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融入人文理念。

     

        从规划中可以看到,武汉更加注重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设计了“六线四界”来固化“1+6”空间格局。所谓“六线”即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四界”即城区永久开发边界、主城永久性增长边界、基本生态永久性保护边界和城市历史文化永久性保护边界。

     

        当前,武汉正在筹划建设长江主轴,围绕武汉主城区长江段,打造出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武汉将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未来5年,武汉将逐步建立起“15分钟生活圈”,市民在离家步行15分钟范围内,可以便捷到达购物、健身、休闲等相关配套设施场所。同时,市民在家门口将能欣赏世界级文化盛宴与世界级体育赛事。

     

        近来到武汉的人,经常会去建成不久的东湖绿道。这条绿道全长28.7公里,为武汉市民提供了休闲、郊游、健身、亲水的好去处。绿道二期工程已于今年3月开建,规划总长68.8公里。

     

        东湖是我国水域面积最大的城中湖之一,湖面碧波荡漾,湖岸垂柳依依。作为城市“绿心”,这里将成为武汉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世界级名片,对协调城市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武汉的城市建设是立体的,地上是座城,地下也是座城。武汉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兴修城市地铁。目前,武汉市已开通4条线路、1条轻轨线,同时还有12条地铁线同时在建。

     

        去年年底,武汉开通机场地铁,串起了地铁“优生活圈”,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出行。“从家门口坐地铁就能到机场,再也不担心堵在路上了。”市民刘女士说。

     

    3.打造六大“风道”,缓解城市热效应

     

        作为传统“四大火炉”之一,武汉的夏天是潮湿、闷热的,总叫人“不爽”。然而,近年来武汉摘掉了“四大火炉”的帽子,夏季平均气温升幅较其他地区相对减缓,这既得益于武汉城市绿化不断提速,也与城市设计中的六大“风道”为城市“开窗通风”密切相关。

     

        城市热岛效应曾在武汉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气候上看,武汉的“火气”是“天生”的:它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盛夏非常闷热。

     

        近15年内武汉市20余幅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表明,武汉市热岛区域在扩大:以老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新城区扩散,从两江交汇处,扩散到一环、二环至三环之间地区。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给城市送风,成为打破“铁桶”、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

     

        2009年,武汉市提出打造“降温型”园林城市,并在当年公布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利用武汉市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为城区送来凉风。这六大绿楔包括后官湖生态绿楔、府河生态绿楔、武湖生态绿楔、大东湖生态绿楔、汤逊湖生态绿楔、青菱湖生态绿楔。所形成的六条风道分别是: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武湖风道、府河风道、后官湖风道、青菱湖风道等。

     

        风能借助山系和水系而流动,武昌外城的风通过梁子湖水系牛山湖、豹獬湖,再到龙泉山风景区,穿过中州岛、栗庙岛到达汤逊湖,随后来到东湖风景区,经水果湖走东沙通道,一路可以从沙湖大桥吹向汉口。外围的凉风借由汤逊湖生态绿楔、大东湖生态绿楔吹入市中心后,武汉中心城区夏季最高温度平均能下降1℃至2℃。

     

        “要缓解热岛效应,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千万不能围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余庄说,一旦湖面被围死了,风就没办法流动起来。

     

        为此,《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在留出的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里,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避免高楼阻挡风道。

     

        在通风廊道方面,武汉目前已形成影响市域气温平衡的两级补偿区。一级风道包括长江风道、大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沙湖风道、后官湖风道。二级风道是指与主导风向较一致的城市干道、城市公园、开敞空间、街头绿地、连片的低密度区,主城区范围内二级风道共有24条。

     

        在水系设计方面,武汉近年来连续推出了武昌的大东湖6湖连通、汉阳的6湖连通、汉口的7湖连通、武汉开发区的20湖泊连通工程,通过水系的连接,让风自然流动,通过水体的流动,为周边局部降温。

     

        武汉在国内率先为城市划出风道和生态走廊、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尝试,被国际规划界评价“具有全球示范效应”。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开展城市风道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将郊外的风引入中心城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二是利用城市风道将雾霾吹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本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