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家中静静的。孩子在家复习已经进入第四天了,上午复习语文,下午稍事休息,晚上再做一套数学考试真题。他和几个同学相约,严格按照高考时间,来测试自己做题的速度与准确性。
端午节放假前,班主任老师发来了叮嘱备考期间需要注意的作息时间表,他不仅认真看了,也认真做了。
自5月23日第二次等级考成绩公布以后,孩子的情绪明显轻松了许多。成绩公布后的第二天,学校安排去英语听说考试现场进行适应性的模拟体验。他回来比较早,晚餐时分他再次谈及等级考试的影响。即使各科考试内容不算太难,他同班的一些平时成绩一直都非常好的同学,这次因为许多细微的小错误而没有拿到预想中的成绩。
我内心感触良多。现在的考试制度整体在朝向淡化分数的方向转化,但考试总是涉及选拔,总要分出高低。而学生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并没有让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他不仅自己竭尽全力,而且还希望他的同学能够一起前行,这说明这所学校、这个班集体养成了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而这种精神存在的本身,我以为就已经超越了考试本身仅仅为了获得好成绩的意义。
以往考试都集中在几天考完,现在一场高考分成三次。从科学合理的角度看,减轻了考生的疲劳感——他们一旦作出考试科目的选择,就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去攻克一个科目,然后休整一下,继续后面的考试。这种考试的特征我称之为“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由于复习时间相对集中,也容易考出理想的成绩,同时随着考试的进行,负担也在不断减轻。
(作者:吴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