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歌剧《林徽因》在筹备两年后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其新颖的戏剧结构布局与多元音乐手法,将中国歌剧的样式进行了新颖的探索,将西方音乐体裁进行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融会与彰显。从宏观结构上看,其二幕八场的形式,上下阕的布局,巧妙地将林徽因的两段情感与艺术才华进行了多侧面展现,而以音乐为主导的戏剧结构推动了剧情的逐层展开。歌剧采用倒叙的手法,序曲与尾声前后呼应,由林徽因生命最后的思索展开并收尾,经由青春的追求和中年的拼搏,将这位中国近代著名才女的人生进行了艺术化的咏叹。
既往林徽因题材的歌剧、影视、话剧等艺术作品都以爱情作为主线来展开,津津乐道于林与徐、梁、金之间的情感纠葛,却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林徽因作为学者在建筑艺术上的学术成就。歌剧《林徽因》遵从历史客观,从林徽因的历史成就着眼,以学术之旅为主,而辅以情感经历,从而展现了她作为近代学者的形象。歌剧主线设计为学术人生,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展现林氏才华,并进而挖掘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中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这些正是当下优秀经典文化发扬的对象之一。
歌剧以林徽因在病重时担忧北京古城墙被拆而拒绝吃药的场景开篇,这一“长夜”中的抗争旋即被拉到民国时期朱自清、冰心等在其家中的学术论辩的场景中,而林徽因以她登上近代文坛的处女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的咏诵而出场,则既符合历史次序也符合艺术规律。《谁》与第二幕《莲灯》相呼应,展现了林的才智。林徽因与徐志摩在剑桥的情感仅以第三场的一场为篇幅进行呈现,剧中展现了林、徐雨中泛舟的浪漫场景,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林徽因、徐志摩、张幼仪以三重唱的形式并置呈现,并以对母亲命运思虑而理性拒绝徐的求爱;随后与之对应的是她与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爱情之旅,二重唱《默契》和《一半》既是在推进他们的学术探研之旅,也是在渲染他们的爱情发展。
林徽因的学术主要是在建筑学上,她与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普查成为中国近代以来优秀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的下半部分以他们带队考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对唐代遗存木构殿堂建筑进行细致调研开篇,剧中以艺术化的手法将当年梁思成绘制的建筑草图为舞台背景,展现了调研中林徽因的智慧及突破性发现,由宁公遇到“唐大中十一年”的求索过程,显露出她学术探研中的理性,咏叹调《法喜》是其戏剧点。第二场李庄中展现了林在战乱中保护学术成果并坚守信仰,是其学术精神的一种体现,随后出现的主题歌《莲灯》点亮其精神。第三场展现了她在国徽设计上的精益求精和创造性突破,采用她与梁思成商讨的形式,《默契》与《绘图》的场景展示了学术的思辨历程。第四场“梦境”展现林在思考人生中的抗争与执念,《请你相信我》的咏叹调是她学术精神的诉求和升华。尾声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林徽因的一生采用快闪的形式而集萃其学术之旅和才华。
一反既往情感纠葛的浪漫,而以保护北京古城墙、调研唐代木构殿堂建筑、设计国徽等实际学术成果为主线而贯穿全剧,展现了正歌剧在宏大主题表现上的优势,其创作理念是发扬经典文化的戏剧之举,它创造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新样式。
中国歌剧惯常于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来设计剧中音乐,对线性旋律线条的重视而留下了无数咏叹调。考虑到林徽因是在西式文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歌剧并未拘泥于民间传统而设计其音乐主题,而是以近代文化中的西方氛围营造为切入点,发扬聂耳《扬子江风暴》等剧中业已成熟的“话剧加唱”模式,以优美旋律线条的构建为突破口。
歌剧《林徽因》以波澜壮阔而又具有悲悯音调的序曲开篇,以合唱、对唱作为剧中音乐的连接与贯穿,以咏叹调抒怀为亮点,设计了大量艺术性较强的舒展旋律。为快速推进戏剧的发展大量选用“对白”艺术方式,有别于正剧中“全唱”的惯常手法。除此之外,其新样式的音乐手法还在于大胆引入通俗音调,尤其在主要人物,如徐志摩的《你去》、梁思成的《另一种发现》等咏叹调中雅俗音调的自然妥帖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而林徽因所唱的主题歌《莲灯》曲调也具有通俗流畅的随意性;群众演员唱段中,也有通俗音乐曲调;影视音乐的叙事性和画面描绘感也是此剧音乐手法之一,这种多元手法融会呈现出大量形态多样的优美唱段。
宣叙调是歌剧音乐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惯常的处理手法是采用口语化音调,其音区较低,音域较窄。但《林徽因》的宣叙调多以音区较高、旋律性较强的处理手法,具有鲜明人物性格和旋律线条的美感,没有洋腔怪调的别扭感。如第一幕第一场中的《黑暗中的微光》《她是》(朱自清、冰心、沈从文、梁思成、胡适、李济、金岳霖、周培源、陈岱孙等人)长段的宣叙调,第四场中的《摩登时代》(林、梁与众学生讨论唐代木构殿堂建筑),第二幕第一场佛光寺中的《发现之路》(考察队员)等。注重旋律线条美感的宣叙调有助于表现高昂的情绪,更有助于推动并营造戏剧张力,如“太太的客厅”中众学者的争论、宾大学生的新学术主张讨论、佛光寺调查议论、李庄四人谈等场景中的宣叙调,具有情绪渲染和戏剧音乐推进的艺术效果,有别于既往“带腔式说话”的处理。
咏叹调是每部歌剧的重中之重,此剧为主要人物林、梁、徐设计了多段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如林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法喜》《莲灯》《请你相信我》分别处于各场景中的重要部位,徐的《你去》、梁的《另一种发现》《噩耗》也是各场景中的点睛之笔,较好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这些咏叹调注重旋律起伏的大起大落,如《莲灯》起句就用了八度大跳;注重色彩的明暗对比,如《你去》中间运用了半音转换的情绪化增强;注重风格韵味的特定塑造,如《另一种发现》中淳厚民谣式的韵味表达。在林徽因的唱腔设计中,较多地运用了起伏灵秀的旋律线条,尤其是运用花腔点缀的拖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林徽因扮演者陈小朵的技艺优势。歌剧以西方大小调音乐中转调的灵活性将中西音乐曲调素材融会,而流行音乐的艺术化处理,如爵士乐、说唱、民谣等,以多元手法而在场景的铺展上展现出特有音乐戏剧性效果,给歌剧音乐增色不少。
《林徽因》在歌剧体裁的综合艺术美显现上也可圈之点,它在继承既往中国歌剧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协同运用近代的文学(尤其是引用林徽因原诗)与话剧、现代的多媒体视觉、舞蹈,尤其是音乐中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语汇,以多元综合的理念,以优美唱腔设计为主攻对象,站在中西音乐既有成就的高起点上,以正剧的重大题材表现优势,运用中外戏剧音乐手法,将作为学者的林徽因的精彩人生进行了多侧面的客观化的呈现。这一新的手法,既发扬了近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展现了当代中国歌剧发展进程中的新样式。
(作者:王安潮 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