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7日 星期六

    山东威海擦亮“健康城市”品牌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7日 02版)

        在山东省威海市世昌大道路旁,一座略显陈旧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这是1990年威海获得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的见证,也昭示着这座海滨城市与卫生城市的渊源。如今,威海市正积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管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延伸拓展,全力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对城市承载百姓健康的综合能力划出了更高的标准。”威海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威海率先进入健康城市建设的行动期。

     

        打造健康城市,环境是基础。2016年年初,威海市委以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意见》,确定了6大类26项指标、31项重点任务,并分别列出2016年到2018年三年间各部门的15项重点行动,为健康城市建设设立统一标准,架起了发展框架。

     

        “一到夏天臭烘烘,苍蝇蚊子满天飞”是威海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村里群众使用的都是旱厕,用来沤肥,环境脏乱,臭气熏天。”说起改厕的事,文登市龙山街道谢家庄社区支部书记谢惠永说,这是对传统生活习惯的一次“革命”。虽然工程不大,但它是政府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办的实事,对此,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现在谢家庄已有200多户农家告别传统旧式旱厕,用上洁净卫生的无害化厕所。

     

        像谢家庄社区一样,威海市2016年全年完成了13.08万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到2018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在营造健康城市环境上,威海在生态环保、环境整治、健身场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城乡面貌愈加净美——157个村、125个老旧小区完成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326处农村供水工程实现了升级改造,居民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升。市区20多处健康主题公园、37处全民健身中心、数不清的居民健身广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充足的舞台。

     

        打造健康城市,根本在于满足百姓身心健康方面的各项需求。日前,环翠区孙家疃北海老年健康养护苑的医疗保健区内,居民张玉华正在享受中医疗养服务。“以前因身体不适总往医院跑,现在在这里通过中医疗养,高血压和高血脂都降了。”提起入住后的生活,张玉华赞赏有加。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医养需求大的实际,威海市把推进医养结合作为推动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板块,推动医养结合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处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已建成14所医养结合机构,年收治老年人2000多人次。

     

        着眼于筑牢群众健康防护网,威海市加强疾控体系建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成立了公共卫生科,所有镇级医疗机构均通过了艾滋病检测点审核验收,85家接种门诊全部建成了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发挥医院—疾控—基层三位一体的防治结合服务网络作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建立了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支撑的慢病综合防治模式。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等免费服务项目,累计受益群众达到42万人。

     

        作为全国医改试点城市,威海市将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同时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部激励和外部支撑机制,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此外,威海市还将加快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推动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休闲旅游、医疗器械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威海市实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力争到今年年底,全市基本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及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为百姓健康养老托好底。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